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一、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概述 | 第16-23页 |
(一)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的基本问题 | 第16-19页 |
1.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的特征 | 第18页 |
3.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二)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3页 |
1.现代刑罚理论 | 第19-20页 |
2.程序分流理论 | 第20-21页 |
3.程序主体理论 | 第21-23页 |
二、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认罪认罚案件审理程序考察 | 第23-29页 |
(一)美国罪状认否程序 | 第23-24页 |
(二)德国简化审判程序 | 第24-25页 |
1.处刑命令程序 | 第24-25页 |
2.简易审判程序 | 第25页 |
(三)台湾地区“简易判决”、“认罪协商”程序 | 第25-27页 |
1.简易判决程序 | 第25-26页 |
2.认罪协商程序 | 第26-27页 |
(四)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认罪程序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 | 第27-29页 |
1.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认罪程序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2.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认罪案件审理程序对我国的借鉴 | 第28-29页 |
三、我国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4页 |
(一)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的启动主体有待明确 | 第29-30页 |
(二)被告人认罪认罚的诉讼权利难以充分保障 | 第30-31页 |
(三)被告人认罪认罚的量刑激励机制不到位 | 第31-32页 |
(四)被害人的诉讼权益关注程度不够 | 第32页 |
(五)非监禁刑的适用率相对较低 | 第32-34页 |
四、我国认罪认罚案件速裁程序合理构建 | 第34-47页 |
(一)审查起诉阶段 | 第34-40页 |
1.从宽适用强制措施 | 第34页 |
2.规范启动程序 | 第34-36页 |
3.引入控辩协商机制 | 第36-37页 |
4.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 第37-38页 |
5.保障犯罪嫌疑人的程序选择权 | 第38-39页 |
6.关注被害人的诉讼利益 | 第39-40页 |
(二)一审阶段 | 第40-46页 |
1.注重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审查 | 第40-41页 |
2.加强量刑建议审查 | 第41-42页 |
3.明确量刑优惠规则 | 第42-43页 |
4.发挥法律援助值班律师作用 | 第43-44页 |
5.重视社会调查评估意见 | 第44-46页 |
(三)二审阶段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况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