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 马勃的基原考证 | 第16-17页 |
2 马勃生境分布 | 第17页 |
2.1 马勃的生境 | 第17页 |
2.2 马勃的分布 | 第17页 |
3 马勃的生长发育条件 | 第17-18页 |
4 马勃化学成分 | 第18-19页 |
4.1 甾体化合物 | 第18页 |
4.2 生物碱 | 第18页 |
4.3 其他 | 第18-19页 |
5 马勃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第19页 |
6 展望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吉林省马勃资源的采集、鉴定与发酵培养 | 第20-28页 |
1 马勃资源研究概况 | 第20页 |
2 仪器与材料 | 第20-21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3.1 野外采集 | 第21页 |
3.2 观察标本 | 第21页 |
3.2.1 性状鉴别 | 第21页 |
3.3 显微鉴别 | 第21页 |
3.3.1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 第21页 |
3.3.2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 第21页 |
3.4 薄层鉴别 | 第21-22页 |
4 采集到吉林省的马勃类真菌汇总 | 第22-23页 |
5 马勃类真菌菌株分离与发酵培养 | 第23-26页 |
5.1 仪器与材料 | 第23-24页 |
5.1.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5.1.2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5.2 马勃类真菌菌株分离 | 第24页 |
5.2.1 固体培养基配制 | 第24页 |
5.2.2 接种与培养 | 第24页 |
5.3 马勃类真菌液体发酵培养 | 第24-25页 |
5.3.1 液体培养基配制 | 第24-25页 |
5.3.2 接种与培养 | 第25页 |
5.4 栓皮马勃发酵物制备 | 第25-26页 |
5.4.1 仪器与材料 | 第25页 |
5.4.2 培养基配制 | 第25页 |
5.4.3 菌种培养 | 第25-26页 |
5.4.4 发酵培养 | 第26页 |
6 结果与讨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栓皮马勃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 | 第28-42页 |
1 栓皮马勃子实体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 第28-31页 |
1.1 仪器与材料 | 第28-29页 |
1.1.1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1.1.2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1.2 提取分离 | 第29-31页 |
1.2.1 栓皮马勃子实体提取分离流程图 | 第29页 |
1.2.2 提取 | 第29-30页 |
1.2.3 硅胶柱层析 | 第30页 |
1.2.4 薄层检识 | 第30-31页 |
2 栓皮马勃菌丝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 第31-34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31页 |
2.1.1 材料 | 第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 提取分离 | 第31-34页 |
2.2.1 栓皮马勃菌丝提取分离流程图 | 第31-32页 |
2.2.2 提取 | 第32-33页 |
2.2.3 硅胶柱层析 | 第33页 |
2.2.4 栓皮马勃菌丝醇提物重结晶 | 第33页 |
2.2.5 薄层检识 | 第33-34页 |
3 HPLC分析 | 第34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34页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34页 |
4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4-39页 |
5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6 讨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吉林省马勃类药材中麦角甾醇和麦角甾酮含量测定 | 第42-5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2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2 测定方法 | 第42-44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42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43页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3-44页 |
3 方法学考察 | 第44-48页 |
3.1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4-46页 |
3.1.1 麦角甾酮线性关系考察 | 第44-45页 |
3.1.2 麦角甾醇线性关系考察 | 第45-46页 |
3.2 精密度试验 | 第46-47页 |
3.2.1 麦角甾酮精密度试验 | 第46页 |
3.2.2 麦角甾醇精密度试验 | 第46-47页 |
3.3 稳定性试验 | 第47页 |
3.4 重复性试验 | 第47页 |
3.5 加样回收试验 | 第47-48页 |
4 样品中麦角甾酮、麦角甾醇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5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药效学研究 | 第50-68页 |
1 尖顶地星对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 第50-57页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1页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51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1.3.1 ALI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1.3.2 血清的提取 | 第52页 |
1.3.3 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1.3.4 小鼠血清中TNF-α、IL-6、IL-1α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1.3.5 统计学处理 | 第52页 |
1.4 结果 | 第52-54页 |
1.4.1 实验数据 | 第52-54页 |
1.4.2 尖顶地星提取物对血液中细胞因子IL-6的影响 | 第54页 |
1.4.3 尖顶地星提取物对血液中细胞因子IL-1α的影响 | 第54页 |
1.4.4 尖顶地星提取物对血液中细胞因子TNF-α的影响 | 第54页 |
1.4.5 尖顶地星提取物对小鼠体内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1.5 讨论 | 第54-57页 |
1.5.1 细胞因子与抗炎作用 | 第55页 |
1.5.2 炎症因子与急性肺损伤 | 第55-56页 |
1.5.3 尖顶地星提取物与肺损伤的治疗 | 第56-57页 |
2 麦角甾醇对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 第57-6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2.1.1 主要的试剂和试剂盒 | 第58页 |
2.1.2 动物 | 第5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2.2.1 实验方案 | 第58-59页 |
2.2.2 样品制备 | 第59页 |
2.2.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第59页 |
2.2.4 胰岛素含量 | 第59页 |
2.2.5 生化分析 | 第59页 |
2.2.6 肾脏的组织学分析 | 第59页 |
2.2.7 WesternBlot | 第59-60页 |
2.2.8 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2.3 结果 | 第61-62页 |
2.3.1 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的改变 | 第61页 |
2.3.2 各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水平 | 第61页 |
2.3.3 糖尿病组合对照组小鼠的尿酸和肌酐浓度 | 第61-62页 |
2.3.4 麦角甾醇对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 第62页 |
2.3.5 麦角甾醇对PI3K/Akt/NF-κB信号传导通路和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第62页 |
2.4 讨论 | 第62-68页 |
总结与讨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图 | 第77-104页 |
附图1 部分马勃类真菌性状与生境图片 | 第77-81页 |
附图2 部分马勃担孢子光镜图片 | 第81-83页 |
附图3 部分马勃类真菌担孢子电镜图片 | 第83-85页 |
附图4 部分分离菌种液体培养图片 | 第85-86页 |
附图5 分离化合物图谱 | 第86-103页 |
附图6 菌类标本采集记录(示例) | 第103-104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