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 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17-27页 |
(一) 历史背景 | 第17-21页 |
1. 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普遍建立 | 第17-19页 |
2.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发展 | 第19-21页 |
(二) 理论渊源 | 第21-27页 |
1.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的影响 | 第21-24页 |
2. 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24-25页 |
3. 考茨基、卢森堡相关理论的影响 | 第25-27页 |
二、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分析 | 第27-46页 |
(一) 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的“萌芽时期” | 第27-32页 |
1.“萌芽时期”的划分依据 | 第27-28页 |
2. 对党内基本民主原则的前提性论述 | 第28-29页 |
3. 对加强党内组织纪律和贯彻组织原则问题的初步认识 | 第29-31页 |
4. 对党内多数与少数关系原则的初步理解 | 第31-32页 |
(二) 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的“形成时期” | 第32-36页 |
1. “形成时期”的划分依据 | 第32页 |
2. 加强党的组织纪律要体现民主精神 | 第32-34页 |
3. 没有民主精神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党内集中 | 第34-35页 |
4. 实现科学决策离不开民主 | 第35-36页 |
(三) 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的“成熟时期” | 第36-41页 |
1. “成熟时期”的划分依据 | 第36-37页 |
2. 明确提出严明党的组织纪律与保护党员基本权利关系的观点 | 第37-38页 |
3. 明确提出党内民主与集中关系的观点 | 第38-39页 |
4. 明确提出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不能排斥少数民主权利的观点 | 第39-41页 |
(四) 对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发展过程的分析 | 第41-46页 |
1. 对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不同阶段的内容分析 | 第42-43页 |
2. 对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分析 | 第43-44页 |
3. 对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分析 | 第44-46页 |
三、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在党内民主问题上的争论 | 第46-63页 |
(一) 关于在党内组织和权力问题上的分歧 | 第46-50页 |
1. 关于在党的代表大会权威问题上的争论 | 第47-48页 |
2. 关于在党内权力与权利关系问题上的争论 | 第48-50页 |
(二) 关于在党的代表大会时效性和代表性问题上的分歧 | 第50-53页 |
1. 关于在党的代表大会时效性问题上的争论 | 第50-51页 |
2. 关于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性问题上的争论 | 第51-53页 |
(三) 关于在党内纪律与个体权利关系问题上的分歧 | 第53-55页 |
1. 关于在如何加强党内纪律问题上的争论 | 第53-54页 |
2. 关于在严格党内纪律与保证党内个体民主权利关系问题上的争论 | 第54-55页 |
(四) 关于在党内多数与少数关系问题上的分歧 | 第55-58页 |
1. 关于处理党内多数与少数关系问题的争论 | 第55-57页 |
2. 关于保障党内少数民主权利问题的争论 | 第57-58页 |
(五) 对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相关争论的思考 | 第58-63页 |
1. 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异同 | 第58-60页 |
2. 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相关争论的积极意义 | 第60-63页 |
四、普列汉诺夫党内民主思想的历史地位、现代启示及其局限性 | 第63-71页 |
(一) 历史地位 | 第63-66页 |
1. 发展了关于党内组织纪律的思想 | 第64页 |
2.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发展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思想 | 第64-65页 |
3. 拓展了关于党的代表大会的思想 | 第65-66页 |
(二) 现代启示 | 第66-68页 |
1. 对解决现阶段我国党内民主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第66-67页 |
2. 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 | 第67-68页 |
(三) 局限性 | 第68-71页 |
1. 脱离了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实际 | 第68-69页 |
2. 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作用绝对化 | 第69-70页 |
3. 具有阶级调和主义色彩 | 第70-71页 |
五、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