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1.4.1 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1.4.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5 可能创新点 | 第22-23页 |
2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3-37页 |
2.1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背景 | 第23-29页 |
2.1.1 粮食主产区自然地理环境及特征 | 第23-24页 |
2.1.2 粮食主产区社会经济状况对比分析 | 第24-28页 |
2.1.3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地位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2.2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结构 | 第29-34页 |
2.2.1 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比例 | 第30-32页 |
2.2.2 农用地内部比例 | 第32-33页 |
2.2.3 建设用地内部比例 | 第33-34页 |
2.3 河南省土地利用背景 | 第34-36页 |
2.3.1 河南省自然地理特征 | 第34页 |
2.3.2 河南省粮食生产状况 | 第34-35页 |
2.3.3 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3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 第37-58页 |
3.1 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方法选取 | 第37-45页 |
3.1.1 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44页 |
3.1.2 土地效益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4-45页 |
3.2 评价指标的计算 | 第45-48页 |
3.2.1 指标取值的标准化 | 第45页 |
3.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7页 |
3.2.3 综合评价模型 | 第47页 |
3.2.4 协调度模型 | 第47-48页 |
3.3 数据的统计和处理 | 第48-58页 |
3.3.1 原始数据来源 | 第48页 |
3.3.2 标准化处理和权重确定 | 第48-51页 |
3.3.3 综合效益模型计算结果 | 第51-56页 |
3.3.4 协调度模型计算结果 | 第56-58页 |
4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2页 |
4.1 障碍度函数诊断 | 第58页 |
4.2 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4.3 河南省各市土地利用效益影响因素 | 第60-62页 |
5 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策略 | 第62-67页 |
5.1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强度 | 第62页 |
5.2 发展粮食主产区农业“六次产业化” | 第62-63页 |
5.3 提高粮食主产区公共服务质量 | 第63-64页 |
5.4 注重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建设 | 第64页 |
5.5 进一步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 | 第64-65页 |
5.6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