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3-19页 |
1.2.1 边坡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抗滑桩加固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抗滑桩桩土共同作用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4 抗滑桩桩土共同作用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小结 | 第20-22页 |
第2章 抗滑桩加固边坡中土体和抗滑桩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 第22-28页 |
2.1 土拱效应分析 | 第22-24页 |
2.1.1 土拱效应的研究历史 | 第22-23页 |
2.1.2 土拱效应形成机理分析 | 第23页 |
2.1.3 土拱效应的受力分析及临界桩间距 | 第23-24页 |
2.2 土拱效应的合理拱轴线 | 第24-25页 |
2.3 桩前土体抗力和桩后推力的分布形式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抗滑桩加固边坡中的临界桩间距研究 | 第28-53页 |
3.1 临界桩间距的确定方法介绍 | 第28-32页 |
3.1.1 抗滑桩间距上限解[61、62] | 第28-29页 |
3.1.2 抗滑桩间距下限解[61] | 第29-30页 |
3.1.3 各学者提出算法 | 第30-32页 |
3.2 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间距计算 | 第32-34页 |
3.2.1 土拱的形式及几何特征 | 第32-33页 |
3.2.2 土拱的受力特征 | 第33-34页 |
3.3 土拱形成的控制条件及临界桩间距确定 | 第34-37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34页 |
3.3.2 土拱的破坏形式 | 第34-35页 |
3.3.3 边坡工程中土拱厚度t的计算方法研究和改进 | 第35-37页 |
3.4 土拱截面强度的验算和临界桩间距确定 | 第37-40页 |
3.4.1 算例分析 | 第40页 |
3.5 抗滑桩截面以下的内力计算 | 第40-41页 |
3.6 相关公式的讨论 | 第41-42页 |
3.7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边坡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3.8 采用实例分析 | 第44-46页 |
3.9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46-51页 |
3.10 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抗滑桩的数值模拟 | 第53-67页 |
4.1 MIDAS/GT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53页 |
4.2 有限元模型 | 第53-56页 |
4.2.1 材料模型 | 第53-54页 |
4.2.2 接触面接触条件 | 第54-56页 |
4.3 有限元模型说明 | 第56-57页 |
4.4 桩前抗力和桩后滑坡推力的研究 | 第57-58页 |
4.5 计算实例分析 | 第58-59页 |
4.6 土拱效应的数值模拟和临界桩间距研究 | 第59-65页 |
4.7 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桩土共同作用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应用实例 | 第67-91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7-72页 |
5.1.1 工程简介 | 第67-68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8-72页 |
5.2 理正岩土设计方案 | 第72-79页 |
5.2.1 基本信息及设计参数 | 第72-75页 |
5.2.2 计算简图及计算结果 | 第75-79页 |
5.3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抗滑桩加固边坡的设计 | 第79-85页 |
5.3.1 考虑桩土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79-80页 |
5.3.2 改进后方案计算结果 | 第80-84页 |
5.3.3 方案改进后临界桩间距的计算 | 第84-85页 |
5.3.4 方案改进后对应边坡安全系数计算 | 第85页 |
5.4 有限元分析 | 第85-90页 |
5.4.1 MIDAS/GTS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85-87页 |
5.4.2 边坡稳定性分析比较 | 第87-90页 |
5.5 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页 |
6.2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