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2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 2.1 乡村振兴的内涵及实质 | 第16-17页 | 
| 2.1.1 乡村振兴战略内容 | 第16页 | 
| 2.1.2 乡村振兴战略意义 | 第16-17页 | 
| 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第17-19页 | 
| 2.2.1 基础设施 | 第17-18页 | 
| 2.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第18页 | 
| 2.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第18-19页 | 
| 2.3 公众参与 | 第19页 | 
| 2.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 第19-21页 | 
| 2.4.1 公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 2.4.2 公众参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可行性 | 第21页 | 
| 2.5 公众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意义 | 第21-23页 | 
| 2.5.1 增强村民权利意识,提高参与热情 | 第21页 | 
| 2.5.2 预防政府决策失误,保障村民权益 | 第21-22页 | 
| 2.5.3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 第22-23页 | 
| 第3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公众参与的调研分析 | 第23-35页 | 
| 3.1 调研背景及目的 | 第23-24页 | 
| 3.1.1 调研背景 | 第23页 | 
| 3.1.2 调研目的 | 第23页 | 
| 3.1.3 调研可行性分析 | 第23-24页 | 
| 3.2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页 | 
| 3.2.2 数据收集 | 第24页 | 
| 3.2.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24-25页 | 
| 3.3 调研结果分析 | 第25-35页 | 
| 3.3.1 受访村民基本信息 | 第25-27页 | 
| 3.3.2 参与情况 | 第27-30页 | 
| 3.3.3 参与意愿 | 第30-31页 | 
| 3.3.4 满意度评价 | 第31-35页 | 
| 第4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现状探析 | 第35-42页 | 
| 4.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现状 | 第35-36页 | 
| 4.2 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众参与现状 | 第36-38页 | 
| 4.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众参与的发展历程 | 第36页 | 
| 4.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 | 第36-38页 | 
| 4.3 存在问题 | 第38-40页 | 
| 4.3.1 参与意识淡薄 | 第38-39页 | 
| 4.3.2 参与程度有限 | 第39页 | 
| 4.3.3 信息获取形式单一 | 第39-40页 | 
| 4.3.4 公众参与规划的机制制度不健全 | 第40页 | 
| 4.4 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 4.4.1 客观原因 | 第40-41页 | 
| 4.4.2 主观原因 | 第41-42页 | 
| 第5章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众参与的对策建议 | 第42-48页 | 
| 5.1 加快构建法制体系 | 第42-44页 | 
| 5.1.1 完善立法制度 | 第42页 | 
| 5.1.2 实现立法过程公开 | 第42-43页 | 
| 5.1.3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第43页 | 
| 5.1.4 提高公众参与的实体性和程序性 | 第43-44页 | 
| 5.2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途径 | 第44-45页 | 
| 5.3 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 | 第45-46页 | 
| 5.4 转变政府传统职能 | 第46-47页 | 
| 5.5 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 | 第47-48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 6.1 研究总结 | 第48页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