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1.4.2 历史研究法 | 第19页 |
1.4.3 系统研究法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 | 第21-34页 |
2.1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 第21-24页 |
2.1.1 资源危机日趋严重 | 第21-22页 |
2.1.2 环境污染亟待改善 | 第22-23页 |
2.1.3 绿色导向的国际环境 | 第23-24页 |
2.2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4-31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第24-26页 |
2.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第26-27页 |
2.2.3 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27-30页 |
2.2.4 西方文化中的生态理论 | 第30-31页 |
2.3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脉络 | 第31-34页 |
2.3.1 青年时期 | 第31-32页 |
2.3.2 任职地方领导时期 | 第32页 |
2.3.3 任职中央领导期间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4-48页 |
3.1 生态发展观 | 第34-37页 |
3.1.1 “绿水青山”的生态生产力观 | 第34-35页 |
3.1.2 “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 第35-37页 |
3.2 生态政治观 | 第37-39页 |
3.2.1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 第37页 |
3.2.2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 第37-39页 |
3.3 生态民生观 | 第39-40页 |
3.3.1 生态兴则文明兴 | 第39页 |
3.3.2 “绿色惠民”的生态民生观 | 第39-40页 |
3.4 生态制度观 | 第40-43页 |
3.5 生态实践观 | 第43-48页 |
3.5.1 国家层面——党的执政理念和政府行政模式绿色转型 | 第43-44页 |
3.5.2 社会层面——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学校的作用 | 第44-46页 |
3.5.3 个人层面——倡导绿色消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 | 第48-52页 |
4.1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理论意义 | 第48-49页 |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 第48页 |
4.1.2 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 | 第48-49页 |
4.1.3 深化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 第49页 |
4.2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意义 | 第49-52页 |
4.2.1 为改善资源环境问题做出理论指导 | 第49-50页 |
4.2.2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 | 第50页 |
4.2.3 为实现中国梦指明发展道路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2-54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