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大豆种子的化学成分 | 第11-12页 |
1.1.1 蛋白质 | 第11页 |
1.1.2 脂类 | 第11-12页 |
1.1.3 水 | 第12页 |
1.1.4 糖类 | 第12页 |
1.2 大豆种子的物理特性 | 第12-13页 |
1.2.1 容重 | 第12-13页 |
1.2.2 百粒重 | 第13页 |
1.2.3 比重 | 第13页 |
1.2.4 密度与孔隙度 | 第13页 |
1.3 种子活力 | 第13-16页 |
1.3.1 种子活力概念 | 第14页 |
1.3.2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 第14-15页 |
1.3.3 种子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1.4 种子老化和机理研究 | 第16-20页 |
1.4.1 老化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2 种子老化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7-18页 |
1.4.3 研究种子老化和种子活力的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大豆种子化学成分测定 | 第20页 |
2.2.2 大豆种子物理特性测定 | 第20-21页 |
2.2.3 种子发芽生理指标测定 | 第21页 |
2.2.4 种子浸泡液电导率测定 | 第21-22页 |
2.2.5 种子活力的测定 | 第22页 |
2.2.6 三种人工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2.2.7 大豆种子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8 大豆种子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9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 试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3页 |
3.1 大豆籽粒容重与其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关系 | 第25-36页 |
3.1.1 大豆籽粒容重与其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25-31页 |
3.1.2 大豆籽粒容重与其物理特性的关系 | 第31-36页 |
3.2 大豆籽粒容重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第36-38页 |
3.2.1 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种子的发芽情况比较 | 第36-37页 |
3.2.2 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种子的电导率比较 | 第37页 |
3.2.3 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的种子活力比较 | 第37-38页 |
3.3 三种人工处理对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38-42页 |
3.3.1 高温高湿处理对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低温处理对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干旱处理对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4 三种处理对大豆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三种人工处理对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种子膜透性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第42-48页 |
3.4.1 三种人工处理对大豆种子外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2 三种人工处理对大豆种子MDA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3 三种人工处理对大豆种子外渗可溶性糖含量和MDA含量与各发芽指标和脂肪含量的相关关系 | 第46-48页 |
3.5 三种人工处理对不同容重大豆品种种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53页 |
3.5.1 高温高湿处理对大豆种子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48页 |
3.5.2 低温处理对大豆种子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3.5.3 干旱处理对大豆种子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4 三种人工处理对大豆种子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50-5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3-57页 |
4.1 讨论 | 第53-56页 |
4.2 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