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8-9页 |
1.1.1 场所精神相关概念 | 第8-9页 |
1.1.2 历史街区概念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1 历史街区复兴改造方兴未艾 | 第9-10页 |
1.2.2 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千城一面” | 第10页 |
1.2.3 场所精神为历史街区景观设计带来曙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2.1 关于场所精神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 关于历史街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相关案例分析 | 第21-34页 |
3.1 成都宽窄巷子案例分析 | 第21-24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1页 |
3.1.2 基于场所精神角度的设计分析 | 第21-23页 |
3.1.3 总结与借鉴 | 第23-24页 |
3.2 北京前门大街案例分析 | 第24-26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24页 |
3.2.2 基于场所精神角度的设计分析 | 第24-26页 |
3.2.3 总结与借鉴 | 第26页 |
3.3 福州三坊七巷案例分析 | 第26-28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26-27页 |
3.3.2 基于场所精神角度的设计分析 | 第27-28页 |
3.3.3 总结与借鉴 | 第28页 |
3.4 哈尔滨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案例分析 | 第28-30页 |
3.4.1 项目概况 | 第28页 |
3.4.2 基于场所精神角度的设计分析 | 第28-30页 |
3.4.3 总结与借鉴 | 第30页 |
3.5 济南解放阁——舜井街片区案例分析 | 第30-32页 |
3.5.1 项目概况 | 第30页 |
3.5.2 基于场所精神角度的设计分析 | 第30-31页 |
3.5.3 总结与借鉴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实践研究——基于场所精神的岱庙北段景观设计 | 第34-73页 |
4.1 项目条件及分析 | 第34-45页 |
4.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及分析 | 第34-37页 |
4.1.2 自然环境条件及分析 | 第37-40页 |
4.1.3 人工环境条件及分析 | 第40-42页 |
4.1.4 人文环境条件及分析 | 第42-44页 |
4.1.5 上位规划分析 | 第44-45页 |
4.2 基地存在问题 | 第45-48页 |
4.2.1 岱庙北到岱宗大街段问题 | 第45-47页 |
4.2.2 白鹤泉问题 | 第47-48页 |
4.3 场所精神提炼及主题生成与表达 | 第48-49页 |
4.3.1 场所精神提炼 | 第48-49页 |
4.3.2 主题生成与表达 | 第49页 |
4.4 景观设计策略 | 第49-50页 |
4.4.1 整合利用现有自然资源 | 第49-50页 |
4.4.2 恢复开发历史名迹景象 | 第50页 |
4.4.3 设计并布置景观小品及基础设施 | 第50页 |
4.4.4 结合现有建筑,进行改造 | 第50页 |
4.4.5 结合民俗传统,重布业态 | 第50页 |
4.5 景观设计表达 | 第50-68页 |
4.5.1 整体空间布局 | 第50-52页 |
4.5.2 分段节点设计 | 第52-64页 |
4.5.3 植物配置 | 第64-68页 |
4.6 岱庙北段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营造策略分析 | 第68-73页 |
4.6.1 利用自然环境 | 第68页 |
4.6.2 保留街巷空间格局 | 第68页 |
4.6.3 丰富街巷景观序列 | 第68-69页 |
4.6.4 保护性改造街巷空间界面 | 第69-71页 |
4.6.5 统一仿古化街道设施 | 第71页 |
4.6.6 恢复延续历史文化景观 | 第71页 |
4.6.7 继承非物质性文化景观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