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4.2 重要创新点 | 第14页 |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 1.5.1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 1.5.2 课题研究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 第16-26页 | 
| 2.1 公共艺术基本概念 | 第16页 | 
| 2.2 城市公共艺术概念 | 第16-17页 | 
| 2.3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概括 | 第17-19页 | 
| 2.3.1 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 第18页 | 
| 2.3.2 城市——公共艺术的载体 | 第18页 | 
| 2.3.3 公共艺术——城市的眼睛 | 第18-19页 | 
| 2.4 牡丹文化概述及在公共艺术中的衍变分析 | 第19-24页 | 
| 2.4.1 牡丹文化概念 | 第19-20页 | 
| 2.4.2 牡丹文化公共艺术形态衍变分析 | 第20-24页 | 
| 2.5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创作原则 | 第24-25页 | 
| 2.5.1 传承地域文脉彰显城市个性 | 第24页 | 
| 2.5.2 坚持艺术概念与公共艺术功能相结合原则 | 第24页 | 
| 2.5.3 坚持艺术创新的宗旨 | 第24-25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洛阳牡丹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调查分析 | 第26-38页 | 
| 3.1 洛阳牡丹文化文脉分析 | 第26-28页 | 
| 3.1.1 厚重的历史人文环境 | 第27页 | 
| 3.1.2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27-28页 | 
| 3.1.3 洛阳牡丹节起源与发展 | 第28页 | 
| 3.2 洛阳牡丹文化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 第28-33页 | 
| 3.2.1 洛阳牡丹绘画艺术 | 第28-29页 | 
| 3.2.2 洛阳牡丹插花艺术 | 第29-30页 | 
| 3.2.3 洛阳牡丹纹饰艺术 | 第30-31页 | 
| 3.2.4 洛阳牡丹摄影艺术 | 第31页 | 
| 3.2.5 洛阳牡丹食用艺术 | 第31-32页 | 
| 3.2.6 洛阳牡丹花灯艺术 | 第32-33页 | 
| 3.2.7 洛阳牡丹歌舞艺术 | 第33页 | 
| 3.3 洛阳牡丹文化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 3.3.1 整体规划和空间营造力不足 | 第33页 | 
| 3.3.2 形体特色不足 | 第33-34页 | 
| 3.3.3 洛阳牡丹文化传承和创新问题 | 第34页 | 
| 3.4 洛阳牡丹文化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 第34-3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洛阳牡丹文化在隋唐国家遗址公园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第38-58页 | 
| 4.1 隋唐国家遗址公园项目概况 | 第38-40页 | 
| 4.1.1 设计理念及其方向定位 | 第39页 | 
| 4.1.2 园区定位分析 | 第39-40页 | 
| 4.1.3 文化资源分析 | 第40页 | 
| 4.2 牡丹文化下隋唐国家遗址公园公共艺术设计构思 | 第40-43页 | 
| 4.2.1 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 4.2.2 设计以人为本 | 第41页 | 
| 4.2.3 设计中突出隋唐国家遗址公园的个性 | 第41-42页 | 
| 4.2.4 在继承中创新 | 第42页 | 
| 4.2.5 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 第42-43页 | 
| 4.3 设计说明 | 第43-56页 | 
| 4.3.1 牡丹文化元素在花鼓设计中的运用 | 第43-45页 | 
| 4.3.2 牡丹文化元素在浮雕中的运用 | 第45-48页 | 
| 4.3.3 牡丹文化元素在雕塑的运用 | 第48-50页 | 
| 4.3.4 牡丹文化元素在中心广场互动装置中的运用 | 第50-51页 | 
| 4.3.5 牡丹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中的运用 | 第51-56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2页 | 
| 5.1 完善洛阳城牡丹文化公共艺术规划和发展 | 第58-59页 | 
| 5.1.1 隋唐旅游资源开发和公共艺术设计共同发展 | 第58页 | 
| 5.1.2 洛阳牡丹文化精神理念传承延伸 | 第58-59页 | 
| 5.2 完善洛阳城牡丹文化公共艺术管理体制 | 第59-62页 | 
| 5.2.1 政府主导和大众参与相结合 | 第59页 | 
| 5.2.2 加大资金投入 | 第59-60页 | 
| 5.2.3 强化宣传普及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录 | 第64-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6-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