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中药中多种真菌毒素同步检测及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中药中污染黄曲霉毒素现状第14-15页
        1.1.1 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第15页
    1.2 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影响因素第15-19页
        1.2.1 内源性因素第15-19页
        1.2.2 外源性因素第19页
    1.3 黄曲霉污染对中药质量的影响第19-20页
    1.4 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防控和脱毒第20-22页
        1.4.1 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的防除措施第20-22页
        1.4.2 净化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残留第22页
    1.5 核酸适配体检测真菌毒素研究现状第22-25页
        1.5.1 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第23-24页
        1.5.2 非标记型适配体传感器第24-25页
    1.6 小结第25页
    1.7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第25页
    1.8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免疫亲和柱净化HPLC-FLD测定黄芪、远志等8种中药中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的含量第27-39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27-29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7-28页
        2.2.2 材料第28-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1页
        2.3.1 色谱条件第29-30页
        2.3.2 黄曲霉毒素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30页
        2.3.3 供试品溶液制备第30-3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1-35页
        2.4.1 衍生化方法的选择第31页
        2.4.2 方法学考察第31-35页
    2.5 样品测定第35-37页
    2.6 阳性样品确证第37-38页
    2.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在加工过程中的转移研究第39-48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39-40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9-40页
        3.2.2 材料第40页
    3.3 实验方法第40-42页
        3.3.1 色谱条件第40页
        3.3.2 黄曲霉毒素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40-41页
        3.3.3 供试品制备第41页
        3.3.4 反式样品准备第41-42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2-43页
        3.4.1 方法学考察第42-43页
    3.5 样品测定第43-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UFLC-MS/MS法同时检测黄芪中21种真菌毒素第48-68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48-53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4.2.2 材料第49-53页
    4.3 实验方法第53-56页
        4.3.1 对照品溶液制备第53页
        4.3.2 UFLC-MS/MS条件第53-54页
        4.3.3 样品制备方法第54-55页
        4.3.4 方法学验证第55页
        4.3.5 基质效应考察第55-5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6-65页
        4.4.1 UFLC-MS/MS条件优化第56-58页
        4.4.2 不同的样品制备方法比较第58-61页
        4.4.3 SPE样品制备方法的优化第61-62页
        4.4.4 方法学考察第62-65页
    4.5 样品测定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基于非标记荧光适配体传感器和PICOGREEN快速检测中药的黄曲霉毒素B_1第68-81页
    5.1 引言第68-69页
    5.2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69-70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69页
        5.2.2 材料第69-70页
    5.3 实验方法第70-71页
        5.3.1 样品制备第70-71页
        5.3.2 荧光检测第71页
    5.4 结果和讨论第71-78页
        5.4.1 基于非标记适配体检测AFB_1的原理第71-73页
        5.4.2 使用非标记适配体传感器筛选AFB_1特异性核酸适配体第73-74页
        5.4.3 AFB_1非标记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的特异性第74-75页
        5.4.4 检测条件的优化第75-76页
        5.4.5 方法验证第76-78页
    5.5 实际样品检测第78-80页
    5.6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核酸适配体传感器-荧光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_1第81-89页
    6.1 引言第81页
    6.2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81-82页
        6.2.1 仪器与试剂第81-82页
        6.2.2 材料第82页
    6.3 实验方法第82-83页
        6.3.1 96孔透明板包被链霉亲和素第82页
        6.3.2 DNA固定和检测第82-83页
    6.4 结果和讨论第83-88页
        6.4.1 检测原理第83页
        6.4.2 改善链霉亲和素浓度第83-84页
        6.4.3 生物素修饰的核酸适配体浓度优化第84-85页
        6.4.4 适配体识别条件优化第85-87页
        6.4.5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第87-88页
    6.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2页
    7.1 主要结论第89-91页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91页
    7.3 工作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芪珠方及其有效单体黄芪单体抗乙肝肝纤维化铁代谢紊乱机制研究
下一篇:石斛类药材指纹图谱及化学成分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