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含氮硫杂环聚合物结构设计与红外光性能调控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主要符号表第23-24页
1 绪论第24-56页
    1.1 红外隐身机理第25-32页
        1.1.1 近红外隐身屏蔽机理第25-30页
        1.1.2 中远红外隐身机理第30-32页
    1.2 近红外与中远红外隐身材料设计思路第32-40页
        1.2.1 近红外隐身高分子材料设计思路第32-38页
        1.2.2 中远红外隐身高分子材料设计原则第38-40页
    1.3 近红外和中远红外隐身材料研究现状第40-52页
        1.3.1 国内外近红外吸收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第40-47页
        1.3.2 国内外低发射率中远红外隐身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第47-52页
    1.4 红外兼容性隐身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52-53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53-56页
2 以噻吩为给体和二氮杂萘酮为受体的含砜酮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第56-73页
    2.1 引言第56-57页
    2.2 实验部分第57-62页
        2.2.1 原料与试剂第57-58页
        2.2.2 表征设备与仪器第58-59页
        2.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59-6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2-71页
        2.3.1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2-66页
        2.3.2 单体和聚合物的热性能第66-67页
        2.3.3 单体和聚合物的DFT理论模拟结构分析第67-68页
        2.3.4 单体和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第68-70页
        2.3.5 单体和聚合物的能隙研究第70-71页
        2.3.6 聚合物的薄膜聚集态研究第71页
    2.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3 以噻吩和咔唑单元为给体和二氮杂萘酮结构为受体的共聚物合成及其性能第73-87页
    3.1 引言第73-74页
    3.2 实验部分第74-77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74页
        3.2.2 表征设备与仪器第74页
        3.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74-7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7-86页
        3.3.1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77-80页
        3.3.2 单体和聚合物的热性能第80-81页
        3.3.3 聚合物的DFT理论模拟结构分析第81-82页
        3.3.4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和荧光光谱第82-84页
        3.3.5 聚合物的能隙研究第84-85页
        3.3.6 聚合物薄膜的聚集态研究第85-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4 以双联和三联噻吩为给体与二氮杂萘酮为受体的含十氟联苯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第87-107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实验部分第88-92页
        4.2.1 原料与试剂第88页
        4.2.2 测试设备与仪器第88页
        4.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88-9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2-106页
        4.3.1 单体的合成第92页
        4.3.2 单体的分子结构和能级轨道模拟第92-95页
        4.3.3 单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第95-96页
        4.3.4 聚合物的合成第96-100页
        4.3.5 聚合物的热性能和疏水性第100-103页
        4.3.6 聚合物的分子结构和能级轨道模拟第103页
        4.3.7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第103-104页
        4.3.8 聚合物的能隙研究第104-105页
        4.3.9 聚合物薄膜的聚集态研究第105-106页
    4.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5 以多元噻吩杂环类衍生物为给体和二氮杂萘酮为受体的聚合物合成及其性能第107-124页
    5.1 引言第107-109页
    5.2 实验部分第109-112页
        5.2.1 原料与试剂第109页
        5.2.2 测试设备与仪器第109页
        5.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109-11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2页
        5.3.1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112-115页
        5.3.2 聚合物的热性能第115-116页
        5.3.3 聚合物的构型和能级轨道模拟第116-118页
        5.3.4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和荧光光谱第118-121页
        5.3.5 聚合物的能隙研究第121页
        5.3.6 聚合物薄膜的聚集态研究第121-122页
    5.4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6 配体交换后聚合改性方法合成含镍配位硫代双烯结构聚芳醚及其性能第124-150页
    6.1 引言第124-125页
    6.2 实验部分第125-131页
        6.2.1 原料与试剂第125-126页
        6.2.2 测试设备与仪器第126-127页
        6.2.3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第127-13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31-149页
        6.3.1 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第131-134页
        6.3.2 聚合物的合成和后聚合改性第134-137页
        6.3.3 聚合物的近红外吸收性能第137-139页
        6.3.4 配体交换后聚合改性机理的发现与验证第139-143页
        6.3.5 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质与能隙第143页
        6.3.6 聚合物的耐老化性能第143-145页
        6.3.7 聚合物薄膜的力学性能第145-146页
        6.3.8 聚合物的近红外隐身性能第146页
        6.3.9 聚合物的中远红外隐身性能第146-147页
        6.3.10 聚合物的微波隐身性能第147-149页
    6.4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7 含硫代双烯和希夫碱结构的双金属配位共轭高分子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第150-168页
    7.1 引言第150-151页
    7.2 实验部分第151-153页
        7.2.1 原料与试剂第151-152页
        7.2.2 测试设备与仪器第152页
        7.2.3 聚合物的合成第152-153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53-167页
        7.3.1 涂层的制备工艺探究第153-158页
        7.3.2 双金属配位涂层的制备及其中远红外发射率测试第158-160页
        7.3.3 双金属涂层的结构表征探讨第160-163页
        7.3.4 涂层的近红外吸收性能第163-164页
        7.3.5 涂层的近红外隐身性能第164-165页
        7.3.6 涂层的微波隐身性能第165-167页
    7.4 本章小结第167-168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68-171页
    8.1 结论第168-169页
    8.2 创新点第169页
    8.3 展望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9页
附录A 以噻吩为给体和二氮杂萘酮为受体的含砜酮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第189-195页
附录B 以噻吩和咔唑单元为给体和二氮杂萘酮结构为受体的共聚物合成及其性能第195-204页
附录C 以双联和三联噻吩为给体与二氮杂萘酮为受体的含十氟联苯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第204-212页
附录D 以多元噻吩杂环类衍生物为给体和二氮杂萘酮为受体的聚合物合成及其性能第212-226页
附录E 配体交换后聚合改性方法合成含镍配位硫代双烯结构聚芳醚及其性能第226-247页
附录F 含硫代双烯和希夫碱结构的双金属配位共轭高分子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第247-2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254-257页
致谢第257-258页
作者简介第258页

论文共2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
下一篇:二氮杂萘酮基微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其CO2吸附分离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