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24页 |
1.1 用于疾病诊断的常规影像学技术 | 第17页 |
1.2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 | 第17-18页 |
1.3 尿激酶受体(uPAR)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分子影像靶点 | 第18-20页 |
1.3.1 uPAR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1.3.2 uPAR在肿瘤生长侵袭过程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意义 | 第20-24页 |
第二章 材料及设备 | 第24-29页 |
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2.2 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 第25页 |
2.3 主要实验耗材 | 第25-26页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2.5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7-29页 |
第三章 SPIO-ATF的制备和表征 | 第29-37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3.1.1 SPIO-ATF的制备 | 第29-30页 |
3.1.2 SPIO-ATF理化学性质的表征 | 第30-31页 |
3.1.3 ATF导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31-33页 |
3.1.4 SPIO-ATF与uPAR蛋白亲合力的评价 | 第33-34页 |
3.2 结果 | 第34-36页 |
3.2.1 SPIO-ATF的理化学性质 | 第34页 |
3.2.2 ATF导入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34-35页 |
3.2.3 SPIO-ATF与uPAR蛋白亲合力的评价 | 第35-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SPIO-ATF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诊断中的应用 | 第37-52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4.1.1 SPIO-ATF与Raw 264.7细胞结合能力的评价 | 第37页 |
4.1.2 Raw 264.7细胞对SPIO-ATF的摄取 | 第37-38页 |
4.1.3 SPIO、SPIO-ATF对Raw 264.7细胞毒性的检测 | 第38页 |
4.1.4 小鼠AS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4.1.5 在体MRI | 第39页 |
4.1.6 斑块及器官组织的免疫组化 | 第39页 |
4.1.7 统计分析 | 第39页 |
4.2 结果 | 第39-49页 |
4.2.1 SPIO-ATF与Raw 264.7细胞结合能力的评价 | 第39-42页 |
4.2.2 Raw 264.7细胞对SPIO-ATF的摄取 | 第42-43页 |
4.2.3 SPIO、SPIO-ATF对Raw 264.7细胞毒性的检测 | 第43-44页 |
4.2.4 小鼠AS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4.2.5 在体MRI | 第45-47页 |
4.2.6 斑块组织的普鲁士蓝染色及免疫组化 | 第47页 |
4.2.7 SPIO、SPIO-ATF的体内分布 | 第47-49页 |
4.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五章 SPIO-ATF与乳腺癌细胞靶向结合的研究 | 第52-58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5.1.1 SPIO-ATF与4T1细胞结合能力的评价 | 第52页 |
5.1.2 4T1细胞对SPIO-ATF的摄取 | 第52-53页 |
5.1.3 SPIO、SPIO-ATF对4T1细胞毒性的检测 | 第53页 |
5.1.4 统计分析 | 第53页 |
5.2 结果 | 第53-57页 |
5.2.1 SPIO-ATF与4T1细胞结合能力的评价 | 第53-55页 |
5.2.2 4T1细胞对SPIO-ATF的摄取 | 第55-56页 |
5.2.3 SPIO、SPIO-ATF对4T1细胞毒性的检测 | 第56-57页 |
5.3 讨论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6.1 结论 | 第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1——非论文综述 | 第67-81页 |
附录2——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