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1.2.1 国外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协同耦合空调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协同耦合空调机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 课题的来源 | 第18页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8-19页 |
1.5.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5.2 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18页 |
1.5.3 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 第18-19页 |
1.6 课题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6.1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6.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6.3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协同耦合空调技术探讨 | 第21-27页 |
2.1 直接蒸发冷却+机械制冷空调技术与设备 | 第21-23页 |
2.1.1 直接蒸发冷却+低温表冷器(DEC+CC)技术 | 第21页 |
2.1.2 直接蒸发冷却+蒸发器-冷凝器(DEC+DX)技术 | 第21-22页 |
2.1.3 蒸发冷凝技术 | 第22页 |
2.1.4 直接蒸发冷却+机械制冷空调设备 | 第22-23页 |
2.2 间接蒸发冷却+机械制冷空调技术与设备 | 第23-24页 |
2.2.1 间接蒸发冷却+低温表冷器(IEC+CC)技术 | 第23页 |
2.2.2 间接蒸发冷却+蒸发器-冷凝器(IEC+DX)技术 | 第23-24页 |
2.2.3 间接蒸发冷却+机械制冷空调设备 | 第24页 |
2.3 间接-直接蒸发冷却+机械制冷空调技术与设备 | 第24-25页 |
2.3.1 间接-直接蒸发冷却+表冷器(IDEC+CC)技术 | 第24-25页 |
2.3.2 间接-直接蒸发冷却+蒸发器/冷凝器(IDEC+DX)技术 | 第25页 |
2.3.3 间接-直接蒸发冷却+机械制冷空调设备 | 第25页 |
2.4 不同形式技术与设备应用注意事项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3 干空气能中央空调机组设计 | 第27-39页 |
3.1 机组设计研制流程 | 第27页 |
3.2 机组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 第27-29页 |
3.2.1 机组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3.2.2 机组的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3.3 机组设计计算参数与能量平衡 | 第29-30页 |
3.3.1 机组设计计算基本参数 | 第29页 |
3.3.2 机组的风量平衡 | 第29-30页 |
3.3.3 机组的热平衡 | 第30页 |
3.4 机组主要参数的确定与设备选型 | 第30-36页 |
3.4.1 机械制冷部分主要参数的确定与设备选型 | 第30-35页 |
3.4.2 蒸发冷却部分主要参数的确定与设备选型 | 第35-36页 |
3.5 小结 | 第36-39页 |
4 干空气能中央空调机组试验研究 | 第39-51页 |
4.1 试验概况 | 第39页 |
4.2 主要测试内容 | 第39页 |
4.3 干燥工况下,机组IDEC运行模式测试及分析 | 第39-43页 |
4.3.1 测试概况 | 第39-40页 |
4.3.2 IEC段最佳水气比的测定 | 第40-41页 |
4.3.3 IEC段最佳二、一次空气风量比的测定 | 第41-42页 |
4.3.4 DEC段最佳水气比的测试 | 第42-43页 |
4.4 中等湿度工况下,机组IEC+DX运行模式测试及分析 | 第43-46页 |
4.4.1 测试概况 | 第43页 |
4.4.2 机械制冷制冷量的校核 | 第43页 |
4.4.3 IEC段最佳水气比的测定 | 第43-44页 |
4.4.4 IEC段最佳二、一次空气风量比的测定 | 第44-46页 |
4.5 高湿度工况下,机组IDEC运行模式测试及分析 | 第46-48页 |
4.5.1 测试概况 | 第46页 |
4.5.2 IEC段最佳水气比的测定 | 第46-47页 |
4.5.3 IEC段最佳二、一次空气风量比的测定 | 第47-48页 |
4.6 小结 | 第48-51页 |
5 干空气能中央空调机组应用研究 | 第51-89页 |
5.1 典型城市气象条件分析 | 第51-56页 |
5.1.1 不同湿度典型城市月平均湿量参数 | 第51-52页 |
5.1.2 干燥地区典型城市逐时气象参数 | 第52-53页 |
5.1.3 中等湿度地区典型城市逐时气象参数 | 第53-55页 |
5.1.4 高湿度地区典型城市气象参数 | 第55-56页 |
5.2 机组的适用性 | 第56-59页 |
5.2.1 采用DEC为机械制冷冷凝器散热的节能性 | 第56-57页 |
5.2.2 IEC可承担的冷量比例随效率的变化与节能性 | 第57-58页 |
5.2.3 一定效率IEC可承担的冷量比例随工况的变化与节能性 | 第58-59页 |
5.3 机组运行时间分配与节能性 | 第59-62页 |
5.3.1 干燥地区典型城市机组运行时间分配与节能性 | 第59-60页 |
5.3.2 中等湿度地区典型城市机组运行时间分配与节能性 | 第60-61页 |
5.3.3 高湿度地区典型城市机组运行时间分配与节能性 | 第61-62页 |
5.4 机组的运行管理 | 第62-66页 |
5.4.1 机组工作模式的选择 | 第62-63页 |
5.4.2 间接蒸发冷却二次空气的选择 | 第63-65页 |
5.4.3 机组的运行控制策略 | 第65-66页 |
5.5 机组的系列设计 | 第66-78页 |
5.5.1 机组的性能指标 | 第66-67页 |
5.5.2 系列机组主要设计参数 | 第67-78页 |
5.6 机组应用于数据中心的可行性 | 第78-86页 |
5.6.1 我国数据中心节能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 第78页 |
5.6.2 数据中心设备热环境要求 | 第78-79页 |
5.6.3 国内外类似工程案例 | 第79-81页 |
5.6.4 机组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形式 | 第81-85页 |
5.6.5 机组应用于数据中心的经济性与社会效益 | 第85-86页 |
5.7 小结 | 第86-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90页 |
6.3 今后研究方向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 第96-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目录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及负责课题项目与有关活动目录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学术、技术会议目录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