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吊舱稳定平台的开发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3-1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6-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2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1 光电吊舱发展概况 | 第20-24页 |
1.2.2 光电稳定平台的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及电路设计 | 第26-42页 |
2.1 光电稳定平台概述 | 第26-29页 |
2.1.1 光电稳定平台构成 | 第26-27页 |
2.1.2 稳定平台伺服系统工作模式介绍 | 第27-29页 |
2.2 稳定平台伺服系统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 | 第29页 |
2.2.1 系统功能需求 | 第29页 |
2.2.2 系统性能指标 | 第29页 |
2.3 稳定平台伺服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29-30页 |
2.4 稳定平台硬件系统设计 | 第30-40页 |
2.4.1 负载计算 | 第30-31页 |
2.4.2 核心元部件选型 | 第31-34页 |
2.4.3 控制电路设计 | 第34-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稳定平台机理分析及仿真 | 第42-70页 |
3.1 稳定平台的框架结构及扰动补偿原理 | 第42-49页 |
3.1.1 稳定平台结构介绍 | 第42-43页 |
3.1.2 坐标系定义 | 第43-44页 |
3.1.3 坐标系变换 | 第44-46页 |
3.1.4 载体扰动补偿 | 第46-49页 |
3.2 稳定平台控制原理分析 | 第49-52页 |
3.2.1 视轴稳定原理 | 第49-50页 |
3.2.2 视轴稳定控制方法 | 第50-52页 |
3.3 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第52-56页 |
3.3.1 直流电机模型 | 第52-54页 |
3.3.2 驱动器模型 | 第54-55页 |
3.3.3 微机械陀螺仪模型 | 第55-56页 |
3.4 控制系统设计 | 第56-68页 |
3.4.1 控制系统回路设计 | 第56-60页 |
3.4.2 回路仿真实验 | 第60-65页 |
3.4.3 隔离度仿真实验 | 第65-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稳定平台伺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70-90页 |
4.1 视轴稳定精度分析 | 第70-73页 |
4.1.1 视轴稳定精度的概念以及评测指标 | 第70-71页 |
4.1.2 视轴稳定精度的影响因素 | 第71-73页 |
4.2 陀螺噪声分析 | 第73-77页 |
4.2.1 陀螺噪声影响 | 第73-76页 |
4.2.2 噪声信号处理 | 第76-77页 |
4.3 摩擦扰动分析 | 第77-84页 |
4.3.1 摩擦模型介绍 | 第77-79页 |
4.3.2 摩擦耦合途径分析 | 第79-81页 |
4.3.3 摩擦扰动的影响 | 第81-83页 |
4.3.4 隔离度仿真 | 第83-84页 |
4.4 摩擦力矩补偿方法研究 | 第84-89页 |
4.4.1 双速度环串级控制 | 第84-87页 |
4.4.2 非线性加速度阻尼补偿 | 第87-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系统软件开发及联试联调 | 第90-114页 |
5.1 伺服控制软件开发 | 第90-93页 |
5.1.1 软件需求分析 | 第90-91页 |
5.1.2 伺服控制软件流程设计 | 第91-93页 |
5.2 软件模块化设计 | 第93-99页 |
5.2.1 伺服控制软件总体结构 | 第93页 |
5.2.2 各模块功能介绍及其相互关系 | 第93-94页 |
5.2.3 伺服控制软件各模块开发 | 第94-99页 |
5.3 光电稳定跟踪验证实验 | 第99-113页 |
5.3.1 光电稳定跟踪实验平台设计 | 第99-102页 |
5.3.2 控制环路调试实验 | 第102-104页 |
5.3.3 功能验证实验 | 第104-109页 |
5.3.4 隔离度验证实验 | 第109-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