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较法为视角试论我国探望权的立法及完善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探望权概述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探望权的性质 | 第17-20页 |
一、探望权的概念 | 第17页 |
二、探望权的性质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探望权的立法原则 | 第20-23页 |
一、子女最大利益原则 | 第20-22页 |
二、权利滥用之禁止原则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探望权的主体 | 第23-32页 |
第一节 我国探望权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一、探望权权利主体范围狭窄 | 第23-25页 |
二、探望权义务主体范围狭窄 | 第25页 |
第二节 国外关于探望权主体的立法比较与分析 | 第25-28页 |
一、国外关于探望权主体的立法规定 | 第25-27页 |
二、国外关于探望权主体立法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我国探望权主体的立法完善 | 第28-32页 |
一、扩大探望权主体中“父母”的范畴 | 第28-29页 |
二、赋予(外)祖父母等近亲属及相关第三人探望权 | 第29-30页 |
三、未成年子女探望权主体资格探讨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探望权的行使 | 第32-43页 |
第一节 我国探望权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一、探望权内容的外延不明确 | 第32页 |
二、探望权行使内容不明确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国外关于探望权行使的立法比较与分析 | 第33-38页 |
一、国外关于探望权内容的立法规定 | 第33-34页 |
二、国外关于探望权行使内容的立法规定 | 第34-38页 |
第三节 我国探望权行使的立法完善 | 第38-43页 |
一、探望权内容的具体化 | 第38-39页 |
二、设立家事法院 | 第39-40页 |
三、引入第三方调查 | 第40页 |
四、探望权行使内容的具体化 | 第40-43页 |
第四章 探望权的限制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我国探望权中止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一、我国关于探望权中止的立法规定 | 第43页 |
二、我国探望权中止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第二节 国外关于探望权限制的立法比较与分析 | 第45-47页 |
一、国外关于探望权限制的立法规定 | 第45-46页 |
二、国外关于探望权限制立法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我国探望权限制的立法完善 | 第47-51页 |
一、增加探望权限制形式,细化探望权限制事由 | 第47-49页 |
二、扩大探望权限制申请主体范围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探望权的执行 | 第51-58页 |
第一节 我国探望权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一、我国关于探望权执行的立法规定 | 第51页 |
二、我国探望权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国外关于探望权执行的立法比较与分析 | 第52-54页 |
一、国外关于探望权执行的立法规定 | 第52-54页 |
二、对国外探望权执行的立法比较分析 | 第54页 |
第三节 我国探望权执行的立法完善 | 第54-58页 |
一、丰富探望权执行措施 | 第54-57页 |
二、借助社会力量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