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湿热地区山地生态住宅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4页 |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 ·环境危机现状 | 第15-16页 |
| ·西南地区住宅建筑现状 | 第16-17页 |
| ·生态理论发展 | 第17-20页 |
|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3页 |
| 第2章 西南湿热地区山地住宅环境综述 | 第23-31页 |
| ·概念定义 | 第23页 |
| ·西南湿热地区 | 第23页 |
| ·山地 | 第23页 |
| ·西南湿热地区环境特征 | 第23-26页 |
| ·区域特征 | 第24-25页 |
| ·山地微观气候特征 | 第25页 |
| ·人文特征 | 第25-26页 |
| ·西南湿热地区山地传统生态建造特点 | 第26-28页 |
| ·依山傍水的布局模式 | 第26页 |
| ·适应环境的单体设计 | 第26-28页 |
| ·西南湿热建筑启示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3章 西南地区生态住宅的设计原则 | 第31-34页 |
| ·生态住宅的概念 | 第31页 |
| ·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 ·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2页 |
| ·生态平衡原则 | 第32页 |
| ·尊重地形地貌原则 | 第32页 |
| ·资源利用本土化原则 | 第32-33页 |
| ·防灾安全原则 | 第33页 |
| ·适宜技术原则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西南地区生态住宅的设计策略 | 第34-54页 |
| ·建筑布局 | 第34-37页 |
| ·场地选择 | 第34-35页 |
| ·整体布局 | 第35-36页 |
| ·布局形态 | 第36-37页 |
| ·单体设计 | 第37-42页 |
| ·形体选择 | 第38页 |
| ·立面构成 | 第38-39页 |
| ·空间形式 | 第39-41页 |
| ·接地模式 | 第41-42页 |
| ·户型设计 | 第42-46页 |
| ·单元拼接与组合 | 第42-44页 |
| ·户型优化 | 第44-46页 |
| ·建筑防灾 | 第46-50页 |
| ·地质灾害 | 第46-49页 |
| ·山地防火扑救 | 第49-50页 |
| ·环境设计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5章 西南地区生态住宅的技术措施 | 第54-68页 |
| ·隔热措施 | 第54-61页 |
| ·外围护体隔热 | 第54-57页 |
| ·建筑构件遮阳 | 第57-59页 |
| ·绿化隔热 | 第59-61页 |
| ·建筑构件导风 | 第61-64页 |
| ·门窗改进 | 第61-63页 |
| ·阳台优化 | 第63-64页 |
| ·机械辅助通风设计 | 第64-65页 |
| ·防潮减湿技术 | 第65-67页 |
| ·传统技术 | 第65-66页 |
| ·构造处理 | 第66页 |
| ·材料应用 | 第66页 |
| ·新风系统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资源利用 | 第68-75页 |
| ·就地取材 | 第68-70页 |
| ·竹木资源 | 第68-69页 |
| ·岩石资源 | 第69-70页 |
| ·工业废料 | 第70页 |
| ·节水 | 第70-73页 |
| ·中水系统 | 第71-72页 |
| ·雨水收集系统 | 第72-73页 |
| ·垃圾回收利用 | 第73-74页 |
| ·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际项目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