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开放建筑——建筑界不容忽视的讨论热点 | 第11-12页 |
1.1.2 当代高校实验建筑的发展新趋势 | 第12-13页 |
1.1.3 开放建筑——一种应对高校通用实验建筑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解决思路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及对象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开放建筑理论及其在高校通用实验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19-41页 |
2.1 国外开放建筑理论的源起及发展 | 第19-23页 |
2.1.1 国外开放建筑的早期研究与探索 | 第19-20页 |
2.1.2 国外开放建筑理论的确立及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2.1.3 国外开放建筑理论的加速发展阶段 | 第21-23页 |
2.2 国内开放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2.1 国内开放建筑理论的形成阶段 | 第23页 |
2.2.2 国内开放建筑理论的实践阶段 | 第23-25页 |
2.3 开放建筑理论综述 | 第25-36页 |
2.3.1 开放建筑的定义 | 第25-26页 |
2.3.2 开放建筑的设计目标 | 第26-27页 |
2.3.3 开放建筑的基本特点 | 第27-31页 |
2.3.4 开放建筑的空间组织及布局原则 | 第31-36页 |
2.4 开放建筑理论的实践探索及其在高校通用实验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36-40页 |
2.4.1 开放建筑理论在居住类建筑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36-37页 |
2.4.2 开放建筑理论在公共建筑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37-39页 |
2.4.3 开放建筑理论与高校通用实验建筑结合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2.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及其与开放建筑结合的必要性 | 第41-52页 |
3.1 国内外高校科研实验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41-44页 |
3.1.1 国外高校实验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3.1.2 国内高校实验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42-44页 |
3.2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的功能空间组成及特点分析 | 第44-46页 |
3.2.1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的功能空间组成 | 第44-45页 |
3.2.2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特点分析 | 第45-46页 |
3.3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设计现状反思 | 第46-48页 |
3.3.1 空间规模固化,多适性差 | 第46-47页 |
3.3.2 空间功能多样性不足 | 第47页 |
3.3.3 学科互通性不足 | 第47-48页 |
3.4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与开放建筑理论结合的必要性 | 第48-51页 |
3.4.1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与开放建筑设计目标结合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3.4.2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与开放建筑空间特点结合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3.4.3 高校通用实验建筑与开放建筑空间组织结合的必要性 | 第50-51页 |
3.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开放建筑理论指导下的高校通用实验建筑设计原则及方法 | 第52-93页 |
4.1 开放建筑理论指导下的高校通用实验建筑设计原则 | 第52-53页 |
4.1.1 多适性的设计原则 | 第52页 |
4.1.2 灵活性的设计原则 | 第52页 |
4.1.3 动态性的设计原则 | 第52-53页 |
4.2 开放建筑理论指导下的高校通用实验建筑的设计方法 | 第53-86页 |
4.2.1 校园总体环境控制下的建筑总平面设计 | 第53-56页 |
4.2.2 建筑平面形式的选择及空间组织 | 第56-61页 |
4.2.3 服务空间的相关设计 | 第61-69页 |
4.2.4 被服务空间及其内部的再设计 | 第69-86页 |
4.3 典型案例分析 | 第86-92页 |
4.3.1 苏黎世电子高工实验楼 | 第86-89页 |
4.3.2 也门塔伊兹大学科技、工程学院实验楼 | 第89-92页 |
4.4 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山建大教学实验综合楼二期建筑项目应用设计 | 第93-119页 |
5.1 相关设计背景及设计原则 | 第93-94页 |
5.1.1 相关设计背景 | 第93页 |
5.1.2 结合开放建筑理论的山建大教学实验综合楼二期设计原则 | 第93-94页 |
5.2 校园总体环境控制下的建筑总平面设计 | 第94-97页 |
5.2.1 校园整体环境要素分析 | 第94-95页 |
5.2.2 校园总体环境控制下的总平面设计 | 第95-97页 |
5.3 山建大教学实验综合楼二期建筑平面形式的选择及空间组织 | 第97-98页 |
5.4 山建大教学实验综合楼二期服务空间的相关设计 | 第98-101页 |
5.4.1 空间结构体系的选择 | 第98页 |
5.4.2 交通空间及辅助空间的组织 | 第98-101页 |
5.5 山建大教学实验综合楼二期被服务空间及其内部的再设计 | 第101-107页 |
5.5.1 柱网尺度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5.5.2 被服务空间的划分与组合 | 第102-104页 |
5.5.3 被服务空间内部的再设计 | 第104-107页 |
5.6 设计成果表达 | 第107-119页 |
结语 | 第119-121页 |
研究结论 | 第119-120页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0页 |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20-121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
图纸附录 | 第130-133页 |
后记 | 第133-13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