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21起高校行政诉讼案例概述 | 第16-25页 |
一、以案件处理结果为分类依据 | 第16-20页 |
(一)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 | 第18页 |
(二)判决维持高校的处分决定 | 第18-19页 |
(三)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 第19-20页 |
二、以被诉行政行为为分类依据 | 第20-25页 |
(一)关于违纪处分之诉 | 第20-21页 |
(二)关于招生入学之诉 | 第21-22页 |
(三)关于颁发学位证书、学历证书之诉 | 第22-25页 |
第二章 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始于司法权的主动性 | 第25-30页 |
一、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发展的阶段 | 第25-26页 |
(一)第一阶段——1989年至1999年 | 第25-26页 |
(二)第二阶段——1999年至今 | 第26页 |
二、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 第26-28页 |
(一)特别权力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 第26-27页 |
(二)我国是否存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 | 第27-28页 |
三、高等教育行政行为可诉性的法理依据 | 第28-30页 |
(一)从诉讼基本功能的视角 | 第28-29页 |
(二)从行政诉讼目的视角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同案不同判现象分析 | 第30-37页 |
一、同案不同判现象的典型案件分析 | 第30-31页 |
(一)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学位证、毕业证书案 | 第30页 |
(二)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拒绝颁发博士学位、毕业证书案 | 第30-31页 |
二、出现同案不同判这一现象的原因 | 第31-33页 |
(一)各地法院审查标准不同 | 第31页 |
(二)具体诉讼流程存在缺陷 | 第31-32页 |
(三)法院进行司法审查同高校自治之间存在冲突 | 第32-33页 |
三、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的措施 | 第33-37页 |
(一)统一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制度的标准 | 第33-34页 |
(二)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司法审查启动制度的完善 | 第34-35页 |
(三)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审判阶段的完善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司法审查范围的扩大 | 第37-41页 |
一、审查范围扩大的具体表现 | 第37-39页 |
(一)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断扩大 | 第37-38页 |
(二)高等教育行政诉讼案件种类不断增多 | 第38-39页 |
二、审查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 | 第39-41页 |
(一)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 第39页 |
(二)近年来大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例数量激增 | 第39-41页 |
第五章 高等教育行政诉讼司法审查之深度介入 | 第41-48页 |
一、司法审查介入高等教育管理的范围 | 第41-43页 |
(一)高校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行为 | 第41-42页 |
(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事务纠纷 | 第42-43页 |
二、司法审查介入与学术自治 | 第43-48页 |
(一)高等教育学术性惩戒行为司法审查的标准 | 第43-46页 |
(二)高等教育学术性惩戒行为司法审查的依据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