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蛋白质折叠/解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鲁棒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第二章 数据集与研究方法第13-19页
    2.1 数据集第13-14页
    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14-15页
        2.2.1 数学模型第14-15页
        2.2.2 回归系数的估计第15页
    2.3 皮尔森相关系数第15-16页
    2.4 平均绝对误差第16页
    2.5 Jackknife检验第16-17页
    2.6 机器学习算法第17-18页
        2.6.1 支持向量机第17页
        2.6.2 逻辑回归第17-18页
    2.7 t检验第18-19页
第三章 蛋白质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鲁棒性分析第19-26页
    3.1 引言第19页
    3.2 预测模型第19-20页
        3.2.1 累积主链扭角CBTA第19页
        3.2.2 绝对接触序ACO第19-20页
        3.2.3 蛋白质链长L第20页
        3.2.4 氨基酸组分AAC的多元回归模型第20页
    3.3 蛋白质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精度比较第20-22页
    3.4 蛋白质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鲁棒性分析第22-23页
    3.5 蛋白质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比较第23-25页
    3.6 小结第25-26页
第四章 蛋白质解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鲁棒性分析第26-31页
    4.1 引言第26页
    4.2 蛋白质解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精度比较第26-27页
    4.3 蛋白质解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鲁棒性分析第27-28页
    4.4 蛋白质解折叠速率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比较第28-30页
    4.5 小结第30-31页
第五章 蛋白质折叠动力学类型的分类预测第31-35页
    5.1 引言第31页
    5.2 折叠动力学类型相关的参数分析第31-33页
        5.2.1 累积主链扭角第31-32页
        5.2.2 相对接触序第32-33页
    5.3 折叠动力学类型的识别第33-34页
        5.3.1 模型第33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33-34页
    5.4 小结第34-3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35-37页
    6.1 总结第35页
    6.2 展望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41页
致谢第41-42页
附录第42-4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南北水域环境对几种常见低额溞生殖发育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动物血液荧光光谱的识别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