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2.1 个人相对剥夺感 | 第13-16页 |
2.1.1 个人相对剥夺感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个人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方法 | 第14页 |
2.1.3 个人相对剥夺感的研究发现 | 第14-16页 |
2.1.4 个人相对剥夺感与匮乏感的异同 | 第16页 |
2.2 物质资源的稀缺 | 第16-20页 |
2.2.1 物质资源稀缺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稀缺的种类 | 第17页 |
2.2.3 稀缺的测量方法 | 第17-20页 |
2.3 社会经济地位 | 第20-24页 |
2.3.1 社会经济地位概念 | 第20页 |
2.3.2 测量方法 | 第20-21页 |
2.3.3 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发现 | 第21-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2.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2.5.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2.5.3 研究路径 | 第26-27页 |
3 研究一匮乏感问卷的编制与初次施测 | 第27-35页 |
3.1 匮乏感的操作性定义 | 第27页 |
3.2 匮乏感问卷维度的确定以及题项的撰写 | 第27-28页 |
3.2.1 问卷维度的确定 | 第27页 |
3.2.2 问卷题项的撰写 | 第27-28页 |
3.3 问卷的初次施测 | 第28-33页 |
3.3.1 方法 | 第28页 |
3.3.2 结果 | 第28-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4 研究二匮乏感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 第35-4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4.2.2 测量工具 | 第35-36页 |
4.3 结果 | 第36-40页 |
4.3.1 匮乏感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36-37页 |
4.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7-38页 |
4.3.3 结构效度分析及对道德行为影响的初探 | 第38-40页 |
4.3.4 精神匮乏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 第40页 |
4.4 讨论 | 第40-42页 |
5 研究三社会经济地位、童年期贫困、匮乏感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42-55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42-45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42-43页 |
5.3.2 研究工具 | 第43-45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45-53页 |
5.4.1 描述性统计 | 第45页 |
5.4.2 匮乏感的差异性分析 | 第45-47页 |
5.4.3 相关分析 | 第47-50页 |
5.4.4 匮乏感在童年期贫困对亲社会行为上的中介作用 | 第50-51页 |
5.4.5 匮乏感在童年期贫困对道德判上的中介作用 | 第51-53页 |
5.5 讨论 | 第53-55页 |
5.5.1 总体情况 | 第53页 |
5.5.2 匮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53-54页 |
5.5.3 社会经济地位、童年期贫困与匮乏感之间的关系 | 第54页 |
5.5.4 匮乏感在童年期贫困对亲社会行为上的中介作用 | 第54-55页 |
6 总讨论 | 第55-58页 |
6.1 总讨论 | 第55-56页 |
6.1.1 匮乏感与当前的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无关,与童年期贫困有关 | 第55页 |
6.1.2 匮乏感与道德判断及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5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