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1 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诊断现状 | 第19-21页 |
1.2.2 传递路径研究的现状 | 第21-2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8页 |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信号产生和可传递性机理研究 | 第28-48页 |
2.1 滚动轴承故障信号产生和可传递性机理 | 第28-30页 |
2.1.1 滚动轴承故障信号特征 | 第28-29页 |
2.1.2 滚动轴承故障信号产生和可传递性机理 | 第29-30页 |
2.2 显式动力学基本算法 | 第30-32页 |
2.3 基于显式动力学故障轴承信号可传递性机理研究 | 第32-47页 |
2.3.1 显式动力学分析流程 | 第32-33页 |
2.3.2 几何及有限元网格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2.3.3 定义非线性接触 | 第34-37页 |
2.3.4 边界条件关键字控制 | 第37页 |
2.3.5 求解关键字控制 | 第37-38页 |
2.3.6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航空发动机实体和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8-56页 |
3.1 航空发动机装配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3.2 定义航空发动机各部件材料参数 | 第50-52页 |
3.2.1 定义压气机结构主要零件的材料参数 | 第50页 |
3.2.2 定义燃烧室结构主要零件的材料参数 | 第50-51页 |
3.2.3 定义涡轮结构主要零件的材料参数 | 第51-52页 |
3.2.4 定义加力燃烧室和尾喷管的材料参数 | 第52页 |
3.3 航空发动机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2-54页 |
3.3.1 发动机几何实体模型切分 | 第53页 |
3.3.2 划分航空发动机网格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航空发动机振动测点优化布局 | 第56-100页 |
4.1 低压压气机前轴承较优振动测点选取 | 第56-67页 |
4.1.1 轴承冲击特征分析 | 第57-61页 |
4.1.2 轴承时域冲击响应分析 | 第61-67页 |
4.1.3 分析结论 | 第67页 |
4.2 低压压气机后轴承较优振动测点选取 | 第67-78页 |
4.2.1 轴承冲击特征分析 | 第68-72页 |
4.2.2 轴承时域冲击响应分析 | 第72-77页 |
4.2.3 分析结论 | 第77-78页 |
4.3 高压压气机前轴承较优振动测点选取 | 第78-87页 |
4.3.1 轴承冲击特征分析 | 第78-81页 |
4.3.2 轴承时域冲击响应分析 | 第81-86页 |
4.3.3 分析结论 | 第86-87页 |
4.4 低压涡轮后轴承较优振动测点选取 | 第87-96页 |
4.4.1 轴承冲击特征分析 | 第87-91页 |
4.4.2 轴承时域冲击响应分析 | 第91-95页 |
4.4.3 分析结论 | 第95-96页 |
4.5 航空发动机振动测点优化布局 | 第96-98页 |
4.5.1 航空发动机前测点选取 | 第96-97页 |
4.5.2 航空发动机中测点选取 | 第97页 |
4.5.3 航空发动机后测点选取 | 第97-9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航空发动机轴承故障信号传递路径分析 | 第100-128页 |
5.1 航空发动机固有特性分析 | 第101-117页 |
5.1.1 固有特性分析原理 | 第102-105页 |
5.1.2 低压压气机前轴承固有特性分析 | 第105-108页 |
5.1.3 低压压气机后轴承固有特性分析 | 第108-111页 |
5.1.4 高压压气机前轴承固有特性分析 | 第111-114页 |
5.1.5 低压涡轮后轴承固有特性分析 | 第114-117页 |
5.2 轴承故障特征频率计算 | 第117-118页 |
5.3 基于振动能量的传递路径分析 | 第118-126页 |
5.3.1 振动能量传递系数计算 | 第118-119页 |
5.3.2 低压压气机前轴承故障信号传递路径分析 | 第119-120页 |
5.3.3 低压压气机后轴承故障信号传递路径分析 | 第120-122页 |
5.3.4 高压压气机前轴承故障信号传递路径分析 | 第122-124页 |
5.3.5 低压涡轮后轴承故障信号传递路径分析 | 第124-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28-129页 |
6.2 后继研究方向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8-14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40-141页 |
附件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