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强震过程软弱层带地震动响应及大型滑坡启动机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前言第13-2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3-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4页
        1.2.1 场地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层状及含软弱层带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3 斜坡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现状第21-22页
        1.2.4 大光包滑坡研究现状第22-23页
        1.2.5 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6页
        1.3.1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页
        1.3.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第26-29页
第2章 大光包滑坡及软弱层带工程地质研究第29-73页
    2.1 概述第29页
    2.2 大光包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第29-45页
        2.2.1 汶川地震动第29-33页
        2.2.2 地貌及地质环境第33-42页
        2.2.3 滑坡区不连续地质特征第42-44页
        2.2.4 气象水文条件第44-45页
    2.3 软弱层带地质原型研究第45-63页
        2.3.1 岩体建造及改造特征第47-50页
        2.3.2 软弱层带构造类型第50-52页
        2.3.3 构造分带及构造岩划分第52-54页
        2.3.4 物质组成及定名第54-55页
        2.3.5 岩体结构描述第55-56页
        2.3.6 水文地质特征及渗透特性第56-63页
    2.4 滑坡地质原型研究第63-73页
        2.4.1 滑坡运动、堆积特征第63-69页
        2.4.2 滑坡启动地质原型的建立第69-73页
第3章 软弱层带岩体静动力学特性研究第73-100页
    3.1 概述第73页
    3.2 基于室内直剪的剪切力学特性分析第73-80页
        3.2.1 试验方案第73-75页
        3.2.2 试验结果第75-76页
        3.2.3 层间错动带剪切强度特征第76-77页
        3.2.4 破碎程度对抗剪强度影响第77-78页
        3.2.5 水对抗剪强度影响第78-80页
        3.2.6 试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第80页
    3.3 基于现场大剪的剪切力学特性分析第80-85页
        3.3.1 试验方案第80-82页
        3.3.2 剪断面特征第82-83页
        3.3.3 剪切变形与强度第83-84页
        3.3.4 剪切扩容特征第84-85页
        3.3.5 试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第85页
    3.4 基于DPRI环剪的不排水剪切力学特性分析第85-92页
        3.4.1 材料、设备和方法第85-87页
        3.4.2 干燥材料剪切行为与强度第87-88页
        3.4.3 饱和排水剪切行为第88-89页
        3.4.4 不排水静力剪切液化特性第89-90页
        3.4.5 不排水动力剪切液化特性第90-92页
    3.5 基于MTS三轴的动力学特性分析第92-99页
        3.5.1 材料、设备和方法第92页
        3.5.2 动应变与动强度特性第92-93页
        3.5.3 动弹模与动阻尼比特性第93-94页
        3.5.4 动孔压特性及影响因素第94-96页
        3.5.5 双向振动液化特性第96-99页
    3.6 小结第99-100页
第4章 振动台试验设计第100-134页
    4.1 概述第100页
    4.2 振动台试验模型概化第100-108页
    4.3 振动台模型量纲及相似关系确定第108-114页
        4.3.1 量纲选择第108-109页
        4.3.2 相似定理第109页
        4.3.3 相似系数第109-113页
        4.3.4 相似系统的误差评价第113-114页
    4.4 振动台模型相似材料研究第114-122页
        4.4.1 软弱层带相似材料研究第114-117页
        4.4.2 硬层相似材料研究第117-119页
        4.4.3 相似材料配比及静力学特性第119-120页
        4.4.4 材料动力学特征第120-122页
    4.5 振动台设备及传感器第122-123页
        4.5.1 振动台及模型箱第122-123页
        4.5.2 传感器类型第123页
    4.6 模型制作及传感器埋设第123-128页
        4.6.1 模型制作过程及质量控制方法第123-124页
        4.6.2 传感器布置方案第124-126页
        4.6.3 测量方法第126-128页
    4.7 振动波及其输入方案第128-130页
    4.8 振动台模型试验过程及数据分析方法第130-134页
        4.8.1 试验过程第130页
        4.8.2 试验数据采集第130-131页
        4.8.3 试验分析方案第131页
        4.8.4 分析参数第131-134页
第5章 强震过程软弱层带动力学行为第134-152页
    5.1 概述第134页
    5.2 软弱层带动力响应基本特征第134-138页
        5.2.1 土压力响应第134-135页
        5.2.2 加速度响应第135-136页
        5.2.3 位移响应第136-137页
        5.2.4 误差分析第137-138页
    5.3 动力非协调变形概念及特征第138-145页
        5.3.1 动力非协调变形概念的提出第138-140页
        5.3.2 动力非协调变形模式第140-142页
        5.3.3 动力非协调变形与动力响应关系第142-145页
    5.4 动力非协调变形响应的工程地质效应第145-152页
        5.4.1 对软层振动冲压-张拉效应第145-146页
        5.4.2 对软层振动剪切效应第146-147页
        5.4.3 上硬层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第147-148页
        5.4.4 对下硬层振动冲击效应第148页
        5.4.5 双软层效应第148-150页
        5.4.6 斜软层效应第150-152页
第6章 软弱层带地震动响应影响因素第152-180页
    6.1 概述第152页
    6.2 地震因素第152-165页
        6.2.1 激振强度效应第152-157页
        6.2.2 激振频率效应第157-162页
        6.2.3 激振强度-频率效应第162-163页
        6.2.4 激振持时效应第163-165页
    6.3 地质因素第165-177页
        6.3.1 软弱层带厚度第165-166页
        6.3.2 软弱层带埋深第166页
        6.3.3 软弱层带组数第166-167页
        6.3.4 软弱层带产状第167-177页
    6.4 小结第177-180页
第7章 强震过程软弱层带动力损伤、扩容及大光包滑坡启动机理研究第180-231页
    7.1 概述第180页
    7.2 大光包滑坡滑带损伤、扩容与水文地质现场特征研究第180-189页
        7.2.1 滑带地震损伤碎裂特征第181-184页
        7.2.2 滑床地震损伤碎裂特征第184-186页
        7.2.3 滑带扩容特征第186-188页
        7.2.4 滑带水文地质现象第188-189页
    7.3 软弱层带动力非协调变形响应、动力损伤和扩容机理第189-225页
        7.3.1 软弱层带动力非协调变形响应数学模型及机理讨论第189-201页
        7.3.2 软弱层带岩体动力损伤机理第201-216页
        7.3.3 软弱层带岩体动力扩容机理讨论第216-221页
        7.3.4 软弱层带动力扩容过程分析第221-225页
    7.4 扩容软层的水击效应模型及大光包滑坡启动过程机制第225-229页
        7.4.1 水击效应理论模型第225-226页
        7.4.2 滑坡滑带水击力估算第226-227页
        7.4.3 大光包滑坡启动过程机制模型第227-229页
    7.5 小结第229-231页
结论及展望第231-233页
致谢第233-235页
参考文献第235-2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246-249页

论文共2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能量耗散的强震岩体震裂损伤特性及其孕灾机理研究
下一篇:节理扩展模式及节理岩体边坡破坏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