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荣路边坡滑坡稳定性及抗滑桩处治效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的来源 | 第9-10页 |
1.2 国内及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边坡失稳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边坡失稳的治理措施及应用的现状 | 第13-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工程背景以及主要的工程地质特性 | 第19-26页 |
2.1 项目存在的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2 滑坡地质条件 | 第19-22页 |
2.2.1 地形和地貌 | 第19页 |
2.2.2 气象和水文 | 第19-20页 |
2.2.3 地层及岩性 | 第20页 |
2.2.4 相关地质构造地震 | 第20-21页 |
2.2.5 水文特征 | 第21页 |
2.2.6 不良的地质情况 | 第21-22页 |
2.3 滑坡工程概况 | 第22-23页 |
2.4 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其破坏模式 | 第23-25页 |
2.4.1 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4.2 边坡变形的形成机制以及破坏模式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滑坡形成机理以及滑坡原因的分析 | 第26-31页 |
3.1 滑坡常见诱发因素 | 第26-27页 |
3.2 滑坡产生的机理 | 第27-28页 |
3.3 滑坡发生原因的综合分析 | 第28-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边坡滑动的稳定性分析 | 第31-37页 |
4.1 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4.2 地质的相关参数 | 第32-33页 |
4.3 不同剖面不同工况的条件下稳定性计算 | 第33-36页 |
4.4 稳定性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3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边坡滑坡的治理措施 | 第37-46页 |
5.1 滑坡以及治理的认识 | 第37-38页 |
5.2 治理滑坡常用的措施 | 第38-39页 |
5.3 治理方案确定以及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 第39-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抗滑桩质量检测及处治效果分析 | 第46-55页 |
6.1 抗滑桩的检测依据 | 第46页 |
6.2 检测原理 | 第46-47页 |
6.3 仪器设备及现场检测 | 第47-48页 |
6.3.1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6.3.2 现场检测 | 第47-48页 |
6.4 成桩情况 | 第48页 |
6.5 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判定 | 第48-49页 |
6.5.1 检测数据分析参量 | 第48页 |
6.5.2 声参量异常临界值 | 第48-49页 |
6.5.3 桩身完整性分类 | 第49页 |
6.6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及结论 | 第49-53页 |
6.6.1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 | 第49-53页 |
6.6.2 抗滑桩检测结论 | 第53页 |
6.7 滑坡处治效果分析 | 第53-5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主要的结论 | 第55页 |
7.2 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