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污水的治理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工艺第11-12页
        1.2.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第12-13页
        1.2.3 人工湿地污水污染物去除机理第13-14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4-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3 技术路线第16页
    1.4 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废水中的问题和不足第16-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8页
    2.2 试验设计第18-21页
        2.2.1 绿狐尾藻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去除能力研究第18-19页
        2.2.2 组合模式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去除效果研究第19页
        2.2.3 绿狐尾藻湿地技术在农村高负荷污水治理中的应用第19-21页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1-22页
        2.3.1 水样的采集与测定第21-22页
        2.3.2 植物样的采集与测定第22页
        2.3.3 底泥样的采集与测定第22页
    2.4 数据统计第22-24页
        2.4.1 湿地处理系统NP拦截计算第22-23页
        2.4.2 植物NP积累量计算第23页
        2.4.3 底泥NP吸附量计算第23-24页
第三章 绿狐尾藻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去除能力研究第24-30页
    3.1 植物吸收特征第24-26页
        3.1.1 植物生物量变化特征第24-25页
        3.1.2 植物NP含量变化第25-26页
        3.1.3 植物NP积累量变化第26页
    3.2 污染物去除效果第26-29页
    3.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四章 组合模式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去除效果研第30-36页
    4.1 组合模式植物NP含量变化第30-31页
    4.2 组合模式植物NP积累量变化第31-32页
    4.3 组合模式对污染物的去除第32-35页
    4.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五章 绿狐尾藻人工湿地在高负荷农村污水治理中的应用第36-50页
    5.1 植物吸收特征第36-40页
        5.1.1 养殖废水绿狐尾藻吸收特征第36-38页
        5.1.2 生活污水绿狐尾藻吸收特征第38-40页
    5.2 底泥吸附特征第40-41页
        5.2.1 养殖废水底泥吸附特征第40页
        5.2.2 生活污水底泥吸附特征第40-41页
    5.3 湿地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第41-44页
        5.3.1 养殖废水湿地污染物浓度变化第41-43页
        5.3.2 生活污水湿地污染物浓度变化第43-44页
        5.3.3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第44页
    5.4 湿地系统NP平衡第44-46页
        5.4.1 植物吸收对NP去除的贡献第45-46页
        5.4.2 底泥吸附对NP去除的贡献第46页
    5.5 污染物去除效果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第46-49页
    5.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6.1 主要结论第50-51页
    6.2 研究的特点及创新点第51页
    6.3 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附录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负载铁生物炭和氧化钙对稻田土壤砷、镉的钝化效能与机理
下一篇:壳聚糖基纳米零价铁对土壤As污染的修复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