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维/三维耦合传热模型的坦克红外仿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目标红外特性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动力舱热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次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坦克动力舱一维温度场计算模型 | 第16-35页 |
2.1 发动机气缸内热力过程计算模型 | 第17-24页 |
2.1.1 发动机工作过程各阶段数学模型 | 第17-20页 |
2.1.2 工质特性参数计算 | 第20-22页 |
2.1.3 气缸内工质与发动机部件的传热 | 第22-23页 |
2.1.4 气缸工作过程仿真流程 | 第23-24页 |
2.2 动力舱润滑系换热模型 | 第24-27页 |
2.2.1 齿轮啮合产热 | 第24-25页 |
2.2.2 轴承摩擦产热 | 第25页 |
2.2.3 摩擦副摩擦产热 | 第25页 |
2.2.4 行星排产热 | 第25页 |
2.2.5 润滑系换热模型 | 第25-27页 |
2.3 冷却系换热模型 | 第27页 |
2.4 散热器换热模型 | 第27-30页 |
2.5 动力舱内部主要部件温度 | 第30-32页 |
2.6 动力舱部件一维温度模型结果验证 | 第32-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三、基于FLUENT的一维/三维耦合计算方法 | 第35-47页 |
3.1 坦克整车的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 | 第35-38页 |
3.1.1 坦克整车几何模型 | 第35-36页 |
3.1.2 网格划分 | 第36-38页 |
3.2 三维坦克仿真计算模型 | 第38-42页 |
3.2.1 连续性、动量、能量方程 | 第38页 |
3.2.2 湍流模型 | 第38-39页 |
3.2.3 DO辐射模型 | 第39页 |
3.2.4 太阳辐射模型 | 第39-40页 |
3.2.5 散热器模型 | 第40-41页 |
3.2.6 风扇旋转域模型和条件设置 | 第41-42页 |
3.2.7 其他设置 | 第42页 |
3.3 材料参数设置 | 第42-43页 |
3.4 初始参数设置 | 第43页 |
3.5 一维/三维耦合计算实现途径 | 第43-44页 |
3.6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44-45页 |
3.7 坦克三维温度场、流场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四、坦克红外辐射特性计算模型 | 第47-54页 |
4.1 车辆红外辐射特性理论模型 | 第47-49页 |
4.1.1 自身辐射 | 第47页 |
4.1.2 外部环境辐射 | 第47-49页 |
4.2 仿真计算流程 | 第49-50页 |
4.3 目标点源探测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4.4 各工况下坦克红外辐射特性计算结果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五、多工况下坦克温度场和红外特性计算 | 第54-73页 |
5.1 一维动力舱部件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54-55页 |
5.2 多工况三维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55-60页 |
5.3 红外辐射特性计算结果 | 第60-68页 |
5.4 目标点源探测计算结果对比和分析 | 第68-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六、结论 | 第73-7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