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混凝与重力驱动的改性PVDF超滤膜耦合净水效能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饮用水处理领域现状第10-14页
        1.1.1 水资源现状第10-11页
        1.1.2 水处理技术现状第11-13页
        1.1.3 膜处理技术现状第13-14页
    1.2 重力驱动膜的兴起与应用第14-16页
        1.2.1 重力驱动模式的特点第15-16页
        1.2.2 重力驱动膜的应用第16页
    1.3 超滤膜的改性第16-20页
        1.3.1 共混改性第17-18页
        1.3.2 表面改性第18-20页
    1.4 预处理与超滤膜的结合第20-22页
        1.4.1 混凝第20-21页
        1.4.2 吸附第21-22页
        1.4.3 氧化第22页
        1.4.4 生物预处理第22页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设计第22-24页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5.2 技术路线图第23-24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4-33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4-25页
        2.1.1 实验试剂第24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4-25页
    2.2 实验装置第25页
    2.3 实验设计第25-27页
        2.3.1 超滤膜的改性第25-26页
        2.3.2 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第26-27页
    2.4 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第27-30页
        2.4.1 浊度第27-28页
        2.4.2UV254第28页
        2.4.3 Zeta电位第28页
        2.4.4 总有机碳(TOC)第28页
        2.4.5 三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第28-29页
        2.4.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第29页
        2.4.7 三维荧光(EEM)第29-30页
    2.5 表征手段及方法第30-33页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30页
        2.5.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0页
        2.5.3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0页
        2.5.4 热重(TGA)分析第30-31页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31页
        2.5.6 接触角(CA)测定第31页
        2.5.7 比表面积(BET)测试第31-32页
        2.5.8 高通量测序第32-33页
第3章 PAC/PZ改性PVDF超滤膜的制备与表征第33-45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PAC/PZ吸附性能表征及组成成分分析第33-39页
        3.2.1 吸附性能表征第33-36页
        3.2.2 表面官能团分析第36-38页
        3.2.3 组成成分分析第38-39页
        3.2.4 表面形貌分析第39页
    3.3 PAC/PZ改性PVDF超滤膜的性能表征第39-44页
        3.3.1 吸附剂负载量的分析第39-40页
        3.3.2 膜表面元素、形貌及官能团分析第40-43页
        3.3.3 改性膜亲水性能对比第43-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混凝耦合重力驱动的改性超滤膜过滤江水的特性分析第45-65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重力驱动膜透水性能测试第45-48页
        4.2.1 纯水通量第46-47页
        4.2.2 实际水体运行第47-48页
    4.3 重力驱动膜净水效能分析第48-63页
        4.3.1 对于悬浮颗粒去除效果的分析第48-49页
        4.3.2 对于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分析第49-51页
        4.3.3 对于水中电负性的影响第51-52页
        4.3.4 对于无机阳离子去除效果的分析第52-54页
        4.3.5 对于蛋白质及腐殖酸的去除效果的分析第54-62页
        4.3.6 对于无机氮的去除效果的分析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混凝耦合重力驱动的改性超滤膜表面生物结构分析第65-75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膜表面生物层形貌分析第65-69页
    5.3 生物群落分析第69-73页
        5.3.1 操作分类单元(OTU)分类第69-70页
        5.3.2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第70-72页
        5.3.3 群落结构组分分析第72-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喷雾干燥过程中益生菌菌活变化与细胞膜损伤历程研究
下一篇:应变梯度对受压徐变及构件受压边缘极限压应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