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液压机械复合传动牵引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液压机械复合传动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国外液压机械复合传动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机械液压复合传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轮式装载机液压机械复合传动方案研究 | 第17-33页 |
| 2.1 液压机械传动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 2.2 输入分流式特性分析 | 第18-20页 |
| 2.2.1 速比特性分析 | 第18-20页 |
| 2.2.2 输入分流式功率分流特性分析 | 第20页 |
| 2.3 输出分流式特性分析 | 第20-23页 |
| 2.3.1 速比特性分析 | 第21-22页 |
| 2.3.2 输出分流式功率分流比特性 | 第22页 |
| 2.3.3 液压机械复合传动方案对比 | 第22-23页 |
| 2.4 液压机械复合传动方案设计与分析 | 第23-32页 |
| 2.4.1 液压机械复合传动装置方案确定 | 第24-25页 |
| 2.4.2 液压机械复合传动速度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 2.4.3 液压机械复合传动方案等比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 2.4.4 同步换段特性 | 第29-30页 |
| 2.4.5 液压机械复合传动转矩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 2.4.6 液压机械复合传动效率分析 | 第31-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装载机牵引动力学分析及参数匹配 | 第33-51页 |
| 3.1 轮式装载机工况分析 | 第33-34页 |
| 3.2 装载机牵引性能数学模型 | 第34-38页 |
| 3.2.1 轮式装载机牵引力计算 | 第34-35页 |
| 3.2.2 外部阻力数学模型 | 第35-36页 |
| 3.2.3 装载机牵引动力学数学模型 | 第36页 |
| 3.2.4 牵引功率数学模型 | 第36-38页 |
| 3.3 液压系统参数匹配计算 | 第38-41页 |
| 3.3.1 液压系统压力及转速的匹配原则 | 第38-39页 |
| 3.3.2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参数的确定 | 第39-41页 |
| 3.4 牵引力及附着力校核 | 第41-43页 |
| 3.4.1 牵引力匹配条件 | 第41-42页 |
| 3.4.2 牵引力校核 | 第42-43页 |
| 3.5 效率特性分析 | 第43-45页 |
| 3.6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输入与输出特性分析 | 第45-50页 |
| 3.6.1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共同工作输入特性 | 第46-48页 |
| 3.6.2 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的共同工作输出特性 | 第48-50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51-65页 |
| 4.1 建立仿真模型 | 第51-56页 |
| 4.1.1 发动机模型 | 第51-53页 |
| 4.1.2 多段变速器模型 | 第53-54页 |
| 4.1.3 驱动轴和驱动轮模型 | 第54页 |
| 4.1.4 行走机构模型 | 第54-55页 |
| 4.1.5 工作系统模块 | 第55-56页 |
| 4.1.6 液压机械复合传动系统模型 | 第56页 |
| 4.2 装载机典型作业工况仿真 | 第56-64页 |
| 4.2.1 铲掘工况仿真分析 | 第57-60页 |
| 4.2.2 满载后退仿真分析 | 第60-61页 |
| 4.2.3 满载前进仿真分析 | 第61-63页 |
| 4.2.4 空载后退仿真分析 | 第63-6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