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9-3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9-21页 |
1.2 海洋~(137)Cs和~(239+240)Pu的来源和分布 | 第21-27页 |
1.2.1 ~(137)Cs和~(239+240)Pu基本性质 | 第21页 |
1.2.2 海洋~(137)Cs和~(239+240)Pu来源 | 第21-24页 |
1.2.3 海洋~(137)Cs和~(239+240)Pu分布 | 第24-27页 |
1.3 中国海~(137)Cs和Pu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3.1 中国海水体~(137)Cs和~(239+240)Pu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1.3.2 中国海沉积物~(137)Cs和~(239+240)Pu研究进展 | 第28页 |
1.3.3 中国海~(240)Pu/~(239)Pu比值溯源 | 第28-30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2-37页 |
2.1 辽东湾区域概况 | 第32-34页 |
2.1.1 气候 | 第32页 |
2.1.2 地貌 | 第32页 |
2.1.3 水文 | 第32-34页 |
2.2 山东半岛区域概况 | 第34-37页 |
2.2.1 气候 | 第34页 |
2.2.2 地貌 | 第34-35页 |
2.2.3 水文 | 第35-37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3.1 辽东湾和山东半岛样品采集 | 第37-39页 |
3.1.1 采样区域 | 第37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37-39页 |
3.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9-43页 |
3.2.1 海水~(137)Cs活度分析与测量 | 第39-40页 |
3.2.2 海水~(239+240)Pu活度分析与测量 | 第40-43页 |
第4章 辽东湾和山东半岛沿岸表层海水~(137)Cs与~(239+240)Pu的分布特征及示踪研究 | 第43-58页 |
4.1 表层海水~(137)Cs与~(239+240)Pu比活度分布 | 第43-47页 |
4.1.1 ~(137)Cs与~(239+240)Pu比活度 | 第43-45页 |
4.1.2 ~(137)Cs与~(239+240)Pu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4.2 表层海水~(240)Pu/~(239)Pu比值 | 第47-51页 |
4.2.1 表层海水~(240)Pu/~(239)Pu比值分布 | 第47-49页 |
4.2.2 表层海水Pu同位素来源示踪及意义 | 第49-51页 |
4.3 表层海水~(239+240)Pu/~(137)Cs活度比值分布 | 第51-54页 |
4.4 ~(137)Cs,~(239+240)Pu活度与水团运动的关系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与中国其他边缘海表层海水~(137)Cs与Pu活度对比 | 第58-70页 |
5.1 表层海水~(137)Cs与~(239+240)Pu活度空间分布对比 | 第58-62页 |
5.1.1 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5.1.2 表层海水~(137)Cs活度空间分布对比 | 第59-61页 |
5.1.3 表层海水~(239+240)Pu活度空间分布对比 | 第61-62页 |
5.2 表层海水~(137)Cs与~(239+240)Pu活度时间变化对比 | 第62-66页 |
5.2.1 表层海水~(137)Cs活度时间变化对比 | 第63-65页 |
5.2.2 表层海水~(239+240)Pu活度时间变化对比 | 第65-66页 |
5.3 与中国其他边缘海域Pu的来源对比 | 第66-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7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