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价值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16-17页
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现状、类型与模式第17-25页
    2.1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第17-21页
        2.1.1 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第17-18页
        2.1.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整体情况第18-19页
        2.1.3 金融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第19-21页
    2.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类型与模式第21-25页
        2.2.1 政府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第21-22页
        2.2.2 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第22-23页
        2.2.3 国际组织及社会组织参与的金融精准扶贫第23-25页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调整第25-34页
    3.1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法律关系第25-30页
        3.1.1 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政府与农户第25-27页
        3.1.2 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农户第27-29页
        3.1.3 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其他机构与农户第29-30页
    3.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法律调整第30-34页
        3.2.1 法律在金融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意义第30-31页
        3.2.2 规范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现有法律第31-34页
第四章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特点与法律问题第34-43页
    4.1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特点第34-37页
        4.1.1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第34页
        4.1.2 时间和目标具有阶段性第34-35页
        4.1.3 政策性与商业性共存第35页
        4.1.4 需要多方联动和配合第35-36页
        4.1.5 财政资金的“纵向”流动第36-37页
    4.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法律问题第37-43页
        4.2.1 法的公平价值未充分体现第37-38页
        4.2.2 法律依据效力位阶低第38-39页
        4.2.3 金融机构扶贫贷款法律风险大第39-41页
        4.2.4 多方主体缺乏有效合作和信息共享第41页
        4.2.5 政府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第41-43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法律对策第43-53页
    5.1 强化法的公平价值第43-44页
        5.1.1 明确并完善扶贫对象的金融权利第43页
        5.1.2 加强政府的扶贫责任意识第43-44页
    5.2 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法律依据效力位阶第44-46页
        5.2.1 完善现有金融精准扶贫法律依据第44-45页
        5.2.2 制定金融精准扶贫基本法律第45-46页
    5.3 降低金融机构扶贫贷款的风险第46-49页
        5.3.1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精准扶贫产品第46-47页
        5.3.2 加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47-48页
        5.3.3 完善农村抵押融资制度及产权交易市场第48-49页
        5.3.4 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第49页
    5.4 加强金融精准扶贫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第49-50页
        5.4.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第49-50页
        5.4.2 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实现多方合作第50页
    5.5 加强政府对财政资金有效监管第50-53页
        5.5.1 增强对金融精准扶贫资金重要性的认识第50页
        5.5.2 整合扶贫资金发挥规模效应第50-51页
        5.5.3 强化金融精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第51页
        5.5.4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第51-53页
结语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诉讼视野下股东会决议的效力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