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价值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现状、类型与模式 | 第17-25页 |
2.1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 | 第17-21页 |
2.1.1 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 第17-18页 |
2.1.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整体情况 | 第18-19页 |
2.1.3 金融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 | 第19-21页 |
2.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类型与模式 | 第21-25页 |
2.2.1 政府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 第21-22页 |
2.2.2 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 第22-23页 |
2.2.3 国际组织及社会组织参与的金融精准扶贫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调整 | 第25-34页 |
3.1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法律关系 | 第25-30页 |
3.1.1 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政府与农户 | 第25-27页 |
3.1.2 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与农户 | 第27-29页 |
3.1.3 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其他机构与农户 | 第29-30页 |
3.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中的法律调整 | 第30-34页 |
3.2.1 法律在金融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意义 | 第30-31页 |
3.2.2 规范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现有法律 | 第31-34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特点与法律问题 | 第34-43页 |
4.1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特点 | 第34-37页 |
4.1.1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 第34页 |
4.1.2 时间和目标具有阶段性 | 第34-35页 |
4.1.3 政策性与商业性共存 | 第35页 |
4.1.4 需要多方联动和配合 | 第35-36页 |
4.1.5 财政资金的“纵向”流动 | 第36-37页 |
4.2 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37-43页 |
4.2.1 法的公平价值未充分体现 | 第37-38页 |
4.2.2 法律依据效力位阶低 | 第38-39页 |
4.2.3 金融机构扶贫贷款法律风险大 | 第39-41页 |
4.2.4 多方主体缺乏有效合作和信息共享 | 第41页 |
4.2.5 政府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法律对策 | 第43-53页 |
5.1 强化法的公平价值 | 第43-44页 |
5.1.1 明确并完善扶贫对象的金融权利 | 第43页 |
5.1.2 加强政府的扶贫责任意识 | 第43-44页 |
5.2 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法律依据效力位阶 | 第44-46页 |
5.2.1 完善现有金融精准扶贫法律依据 | 第44-45页 |
5.2.2 制定金融精准扶贫基本法律 | 第45-46页 |
5.3 降低金融机构扶贫贷款的风险 | 第46-49页 |
5.3.1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精准扶贫产品 | 第46-47页 |
5.3.2 加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第47-48页 |
5.3.3 完善农村抵押融资制度及产权交易市场 | 第48-49页 |
5.3.4 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 | 第49页 |
5.4 加强金融精准扶贫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 第49-50页 |
5.4.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9-50页 |
5.4.2 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实现多方合作 | 第50页 |
5.5 加强政府对财政资金有效监管 | 第50-53页 |
5.5.1 增强对金融精准扶贫资金重要性的认识 | 第50页 |
5.5.2 整合扶贫资金发挥规模效应 | 第50-51页 |
5.5.3 强化金融精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 | 第51页 |
5.5.4 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