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23页 |
1 虎尾轮简介 | 第13-14页 |
2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 | 第14-15页 |
3 黄酮类化合物理化性质 | 第15页 |
4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功能 | 第15-19页 |
4.1 抗氧化自由基活性 | 第16页 |
4.2 抗肿瘤活性 | 第16-17页 |
4.3 保肝活性 | 第17-18页 |
4.4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8页 |
4.5 其他生物学功能 | 第18-19页 |
5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概述 | 第19-20页 |
5.1 有机溶剂提取法 | 第19页 |
5.2 超声提取法 | 第19-20页 |
5.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20页 |
5.4 其他提取方法 | 第20页 |
6 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6.1 作为饲料添加剂 | 第20-21页 |
6.2 防治动物疫病 | 第21-22页 |
7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7.2 实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虎尾轮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 第23-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1 提取工艺流程 | 第23-24页 |
2.2 虎尾轮黄酮提取工艺条件 | 第24-25页 |
2.2.1 虎尾轮黄酮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24-25页 |
2.2.2 虎尾轮黄酮提取工艺正交实验 | 第25页 |
2.3 虎尾轮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1 试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3.2 标准曲线制作 | 第25-26页 |
2.3.3 虎尾轮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4 定性实验 | 第26页 |
2.4.1 显色反应 | 第26页 |
2.4.2 紫外光谱扫描 | 第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3.1 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3.2 定性实验 | 第27-28页 |
3.3 显色反应结果 | 第28页 |
3.4 单因素实验对虎尾轮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31页 |
3.4.1 提取温度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2 乙醇浓度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3 提取时间对黄酮提取率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4.4 料液比对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5 正交实验对洋葱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虎尾轮黄酮体外抗氧化效果研究 | 第36-4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2.1 虎尾轮黄酮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 还原力的测定 | 第37-38页 |
2.2.1 试剂的配制 | 第37页 |
2.2.2 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2.3 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_2~-·)能力的测定 | 第38-39页 |
2.3.1 试剂的配制 | 第38页 |
2.3.2 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2.4 卵磷脂脂质体抗氧化的测定 | 第39-40页 |
2.4.1 试剂配制 | 第39页 |
2.4.2 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3.1 还原力的测定 | 第40-41页 |
3.2 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_2~-.)能力的测定 | 第41-42页 |
3.3 卵磷脂脂质体抗氧化的测定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虎尾轮黄酮对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 第46-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盒 | 第46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2.1 虎尾轮黄酮的制备 | 第47页 |
2.2 虎尾轮黄酮饲喂剂量的确定 | 第47页 |
2.3 小鼠急性CCl_4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2.3.1 药品的配制 | 第47-48页 |
2.3.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48页 |
2.3.3 血清的制备与肝组织的处理 | 第48页 |
2.4 各指标的检测 | 第48-49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49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4.1 虎尾轮黄酮对肝脏ALT与AST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 虎尾轮黄酮对肝脏GSH-Px、SOD与T-AOC的影响 | 第53页 |
4.3 虎尾轮黄酮对血清TP与ALB的影响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虎尾轮黄酮对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 第55-6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1.1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3.1 肝脏肉眼观察 | 第56-58页 |
3.2 显微观察 | 第58-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4.1 肝脏结构特征及生理功能 | 第61页 |
4.2 四氯化碳损伤模型的机理及黄酮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1-63页 |
5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虎尾轮黄酮对脏器系数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64-7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64页 |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盒 | 第64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2.1 试剂的制备 | 第65页 |
2.2 虎尾轮黄酮饲喂剂量的确定 | 第65页 |
2.3 实验分组及步骤 | 第65-66页 |
2.4 指标检测 | 第66-67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67页 |
3 试验结果 | 第67-70页 |
4 讨论 | 第70-71页 |
5 结论 | 第71-73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7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缩略词表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