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自动检测仪器、仪表论文

非分光红外CO2浓度检测仪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6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红外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红外气体检测技术综述第14-15页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二氧化碳红外检测原理第16-26页
    2.1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第16-18页
        2.1.1 气体分子吸收光谱原理第16-17页
        2.1.2 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两个条件第17页
        2.1.3 CO_2气体的吸收光谱及光谱选择第17-18页
    2.2 红外吸收的检测原理第18-21页
    2.3 差分检测技术第21-23页
        2.3.1 单波长双光路法第21-22页
        2.3.2 双波长单光路法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6页
第3章 光路系统设计第26-40页
    3.1 光路系统总体设计第26页
    3.2 红外光源第26-28页
        3.2.1 IRL715光源第26-28页
    3.3 红外探测器第28-33页
        3.3.1 红外探测器分类第28-30页
        3.3.2 PYS3228G2/G20探测器第30-33页
    3.4 光源调制第33-36页
        3.4.1 光源调制的种类第33-34页
        3.4.2 本课题采用的红外光源调制第34-36页
    3.5 气室结构第36-39页
        3.5.1 气室结构的类型第37-38页
        3.5.2 本课题气室结构第38-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非分光红外检测系统的电路设计第40-58页
    4.1 硬件电路的总体设计第40页
    4.2 气体检测仪电源电路设计第40-43页
        4.2.1 锂电池的选择第41-42页
        4.2.2 +3.3V电路设计第42-43页
        4.2.3 +5V电路设计第43页
    4.3 光源驱动电路第43-45页
    4.4 信号处理电路第45-49页
        4.4.1 信号放大电路第46-49页
    4.5 锂电池充电电路第49-50页
    4.6 数字电路设计第50-56页
        4.6.1 主控MCU的选择第50-51页
        4.6.2 外围接口电路设计第51-52页
        4.6.3 A/D输入保护电路设计第52-53页
        4.6.4 OLED液晶显示电路设计第53-54页
        4.6.5 继电器型驱动接口电路设计第54-55页
        4.6.6 RS-485串口通讯第55页
        4.6.7 USB转串口模块电路设计第55-56页
    4.7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检测仪系统的软件设计第58-70页
    5.1 软件系统的总体主程序设计第58-59页
    5.2 软件系统各个模块子程序设计第59-67页
        5.2.1 光源调制程序设计第59-60页
        5.2.2 A/D采样程序设计第60-62页
        5.2.3 D/A模拟输出程序设计第62-64页
        5.2.4 继电器延时程序设计第64-65页
        5.2.5 OLED液晶显示程序设计第65-66页
        5.2.6 按键功能程序设计第66-67页
    5.3 软件滤波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相关实验第70-82页
    6.1 数据处理方法分析第70-72页
        6.1.1 差值计算法第70-71页
        6.1.2 比值计算法第71-72页
    6.2 光源驱动实验第72-73页
    6.3 仪器的标定第73-75页
        6.3.1 CO_2浓度检测仪的标定第73-74页
        6.3.2 曲线拟合第74-75页
    6.4 误差实验第75-77页
    6.5 重复性实验第77-78页
    6.6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析第78-81页
        6.6.1 标准气体的不确定度第79页
        6.6.2 器件本身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第79-80页
        6.6.3 测量环节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第80页
        6.6.4 不确定度的合成第80-81页
    6.7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7.1 结论第82页
    7.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肢康复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
下一篇:基于HiBi光纤环镜和多模干涉的温度折射率传感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