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课题工程背景 | 第9-10页 |
| 1.1.1 全球核电发展 | 第9-10页 |
| 1.1.2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 | 第10页 |
| 1.2 LBB(破前漏)分析技术 | 第10-12页 |
| 1.2.1 LBB分析技术概述 | 第10-11页 |
| 1.2.2 LBB分析技术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1.3 计算机分子模拟 | 第12-17页 |
| 1.3.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3页 |
| 1.3.2 运动的数值积分 | 第13页 |
| 1.3.3 势能函数 | 第13-14页 |
| 1.3.4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平衡态系综 | 第14-16页 |
| 1.3.5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边界条件 | 第16页 |
| 1.3.6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裂纹扩展方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2.高温高压核能管道的LBB分析 | 第19-29页 |
| 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2.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2.3.1 LBB分析规范和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 2.4 计算方法 | 第21-27页 |
| 2.4.1 参考应力应变 | 第21-24页 |
| 2.4.2 裂纹疲劳项和蠕变项的计算 | 第24-26页 |
| 2.4.3 临界裂纹的计算 | 第26页 |
| 2.4.4 裂纹泄漏量的计算 | 第26-2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3 管道模型的LBB分析 | 第29-45页 |
|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和相应的参数 | 第29-31页 |
| 3.1.1 进行LBB分析的管道 | 第29页 |
| 3.1.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 3.1.3 模型在实际工况下的运行参数 | 第30-31页 |
| 3.2 确定裂纹位置以及裂纹形状 | 第31-32页 |
| 3.3 不同工况下断裂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32-42页 |
| 3.3.1 各个工况下的力学参数 | 第32-33页 |
| 3.3.2 各个工况下的力学参数计算 | 第33-40页 |
| 3.3.3 裂纹扩展量的计算 | 第40-42页 |
| 3.4 临界裂纹尺寸的计算和裂纹稳定性评定 | 第42-43页 |
| 3.5 泄漏量和响应时间的计算和评定 | 第4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4 三维裂纹扩展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第45-53页 |
| 4.1 LAMMPS软件简介 | 第45-46页 |
| 4.1.1 分子动力学的计算步骤 | 第45-46页 |
| 4.2 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 | 第46-49页 |
| 4.2.1 建立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 4.2.2 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48页 |
| 4.2.3 模型模拟过程中的模拟参数 | 第48-49页 |
| 4.3 计算结果 | 第49-52页 |
| 4.3.1 模拟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第49-50页 |
| 4.3.2 不同温度和加载速率下裂纹尖端原子的运动情况 | 第50-51页 |
| 4.3.3 不同温度下裂纹尖端原子的运动规律 | 第51-52页 |
| 4.4 误差分析 | 第5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结论和展望 | 第53-55页 |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3页 |
| 5.2 展望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附录A | 第58-60页 |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
| 参研项目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