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架空输电线覆冰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1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引起的事故类型 | 第11-12页 |
1.1.2 覆冰危害典型案例 | 第12页 |
1.2 架空输电线路除冰技术及本文所用方案概述 | 第12-16页 |
1.2.1 机械除冰法 | 第13页 |
1.2.2 热力融冰法 | 第13-14页 |
1.2.3 自然脱冰法 | 第14页 |
1.2.4 本文所用方案 | 第14-16页 |
1.3 静止无功补偿技术综述 | 第16-17页 |
1.3.1 国际国内面临现状 | 第16页 |
1.3.2 并联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与SVC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架空线路融冰模型及其参数计算 | 第19-26页 |
2.1 架空线路融冰的物理数学模型 | 第19-22页 |
2.1.1 线缆融冰动态模型 | 第19页 |
2.1.2 融冰静态模型 | 第19-20页 |
2.1.3 椭圆融冰模型 | 第20-21页 |
2.1.4 热平衡理论融冰参数计算模型 | 第21-22页 |
2.2 架空线路融冰参数的工程计算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融冰电流与融冰时间的计算 | 第22-24页 |
2.2.2 最大容许电流与临界融冰电流的计算 | 第24页 |
2.2.3 融冰电源容量的计算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SVC硬件系统及其高压触发接口的设计 | 第26-38页 |
3.1 晶闸管串联技术研究 | 第26-29页 |
3.1.1 晶闸管器件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3.1.2 晶闸管串联静态均压技术 | 第27-28页 |
3.1.3 晶闸管串联动态均压技术 | 第28-29页 |
3.2 晶闸管触发系统的研究 | 第29-33页 |
3.2.1 晶闸管触发系统原理 | 第29-30页 |
3.2.2 晶闸管电子电路的功能与结构 | 第30-32页 |
3.2.3 阀基电子单元的功能与结构 | 第32-33页 |
3.3 晶闸管高压取能电路的设计 | 第33-37页 |
3.3.1 晶闸管高压取能电路技术现状 | 第33-34页 |
3.3.2 电压取能模块 | 第34-35页 |
3.3.3 电流取能模块 | 第35-36页 |
3.3.4 协调工作模块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SVC控制策略 | 第38-50页 |
4.1 SVC特性及其控制策略分析 | 第38-41页 |
4.1.1 TCR控制策略与其谐波抑制 | 第38-39页 |
4.1.2 TSC控制策略与其投切时刻的选取 | 第39-40页 |
4.1.3 TCR-TSC型SVC的工作特性分析 | 第40-41页 |
4.2 无功功率补偿算法 | 第41-44页 |
4.2.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概述 | 第41-42页 |
4.2.2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无功电流检测 | 第42-44页 |
4.3 不平衡负载补偿算法 | 第44-49页 |
4.3.1 三相平衡化的基本原理 | 第44-45页 |
4.3.2 对称分量法在不平衡补偿控制中的应用 | 第45-47页 |
4.3.3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补偿算法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5章 系统仿真与样机实验 | 第50-62页 |
5.1 晶闸管高压取能电路仿真 | 第50-52页 |
5.1.1 电压取能模块 | 第50页 |
5.1.2 电流取能模块 | 第50-51页 |
5.1.3 综合取能工作 | 第51-52页 |
5.2 融冰系统仿真模型与控制算法验证 | 第52-57页 |
5.2.1 电网无功单独补偿 | 第53-54页 |
5.2.2 不平衡负载单独补偿 | 第54-55页 |
5.2.3 融冰工作综合补偿及其优化 | 第55-57页 |
5.3 融冰装置样机设计与实验研究 | 第57-61页 |
5.3.1 融冰SVC装置的实验设计 | 第57-59页 |
5.3.2 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1-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