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合肥市灰霾天气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21-28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1页
    2.2 资料来源第21-24页
    2.3 主要研究方法第24-28页
        2.3.1 颗粒物人工采样第24-25页
        2.3.2 分析质控措施第25-28页
第三章 合肥灰霾气候特征及气象成因第28-36页
    3.1 灰霾介绍第28页
        3.1.1 灰霾的概念第28页
        3.1.2 灰霾的定义第28页
    3.2 灰霾形成原因第28-29页
    3.3 雾与霾的区别与转化第29-30页
        3.3.1 雾与霾的区别第29页
        3.3.2 雾与霾相伴而生并能相互转化第29-30页
    3.4 气象部门霾的观测与发布第30页
    3.5 灰霾天气的判断依据第30页
    3.6 灰霾天气下气象特征第30-33页
        3.6.1 灰霾天气总体气象特征第30-33页
    3.7 灰霾天气下气象特征第33-34页
    3.8 非灰霾天气下气象特征第34-35页
    3.9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合肥颗粒物污染特征第36-45页
    4.1 颗粒物总体污染特征第36-40页
        4.1.1 PM_(10)、PM_(2.5)和PM_1的浓度特征第36-40页
    4.2 颗粒物粒径谱数浓度分布特征第40-42页
    4.3 灰霾天气下的污染特征第42-44页
        4.3.1 能见度观测第42页
        4.3.2 灰霾天气特征对比分析第42-44页
    4.4 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合肥市典型灰霾过程分析第45-53页
    5.1 秸秆燃烧和局地污染的混合型污染第45-46页
        5.1.1 雷达观测结果第45-46页
        5.1.2 气象分析第46页
    5.2 气象条件与局地性污染引发的灰霾第46-47页
    5.3 一次持续时间长且有间歇期的污染过程第47页
    5.4 烟花爆竹和局地排放引发的污染第47页
    5.5 典型灰霾期间气象特征分析第47-52页
        5.5.1 2013年2月10日~月16日灰霾气象特征分析第47-49页
        5.5.2 2013年11月7日~11月13日灰霾气象特征分析第49-52页
    5.6 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合肥市灰霾天气污染控制对策第53-56页
    6.1 分区域控制污染源第53-55页
        6.1.1 燃煤污染源治理第53页
        6.1.2 城市扬尘污染源治理第53-54页
        6.1.3 机动车污染源治理第54-55页
    6.2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第55-5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7.1 主要结论第56页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56-57页
    7.3 讨论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3/UV-BAF深度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厂尾水的研究
下一篇:HNO3与苯、苯甲醚在大气矿物颗粒(SiO2、α-Fe2O3及α-FeOOH)表面的光化学转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