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6-19页 |
1.2 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存在问题 | 第19-21页 |
1.2.1 太湖流域水污染现状 | 第19-20页 |
1.2.2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问题分析 | 第20-21页 |
1.3 工业园区生化尾水特性 | 第21-22页 |
1.3.1 生化尾水残留有机物组成特性 | 第21-22页 |
1.3.2 生化尾水色度特性 | 第22页 |
1.4 目前高级氧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8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8-31页 |
2.1.1 臭氧高级氧化小试反应器 | 第28页 |
2.1.2 复合式高级氧化中试设备 | 第28-29页 |
2.1.3 曝气生物滤池 | 第29-30页 |
2.1.4 相关配套设备 | 第30-31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2.2.1 常规指标的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2.2.2 其他指标检测 | 第32页 |
2.3 实验水质 | 第32-33页 |
2.4 工艺流程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臭氧催化氧化小试研究 | 第34-38页 |
3.1 臭氧高级氧化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34-36页 |
3.1.1 臭氧高级氧化对COD_(Cr)的去除 | 第34页 |
3.1.2 臭氧高级氧化对UV_(254)的去除 | 第34-35页 |
3.1.3 臭氧高级氧化对色度的去除 | 第35-36页 |
3.1.4 臭氧高级氧化对浊度的去除 | 第36页 |
3.2 臭氧高级氧化工艺改善可生化性的研究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 | 第38-44页 |
4.1 曝气生物滤池简介 | 第38-39页 |
4.1.1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原理 | 第38页 |
4.1.2 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 | 第38-39页 |
4.2 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与驯化 | 第39-40页 |
4.3 曝气生物滤池参数的优化 | 第40-43页 |
4.3.1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2 气水比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3 填料层高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复合式高级氧化设备的研究 | 第44-56页 |
5.1 复合式高级氧化设备的设计要点 | 第44-48页 |
5.1.1 设计思路 | 第44页 |
5.1.2 臭氧发生单元 | 第44-45页 |
5.1.3 臭氧投加单元 | 第45-46页 |
5.1.4 臭氧反应单元 | 第46-47页 |
5.1.5 臭氧破坏单元 | 第47页 |
5.1.6 反应器的材料 | 第47-48页 |
5.2 复合式高级氧化设备的中试设计 | 第48-50页 |
5.2.1 工艺参数 | 第48-49页 |
5.2.2 反应单元结构设计 | 第49-50页 |
5.2.3 反应器结构设计 | 第50页 |
5.2.4 其他部分 | 第50页 |
5.3 复合式高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中试设备的参数优化 | 第50-53页 |
5.3.1 臭氧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5.3.2 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3 紫外灯功率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5.4 O_3/UV-BAF联用处理生化尾水连续运行效果验证 | 第53-55页 |
5.4.1 复合式高级氧化设备-曝气生物滤池对COD_(Cr)的去除 | 第53-54页 |
5.4.2 复合式高级氧化设备.曝气生物滤池对色度的去除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示范工程的建立与运行 | 第56-62页 |
6.1 示范工程设计 | 第56-59页 |
6.1.1 工程背景 | 第56页 |
6.1.2 预期指标 | 第56页 |
6.1.3 设计参数 | 第56-59页 |
6.2 示范工程的运行 | 第59-60页 |
6.3 经济技术分析 | 第60-6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建议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