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改良论文

高寒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良效果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选题依据第13-15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23页
        1.2.1 土壤质量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2 植被恢复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3 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1.3 研究区概况第23-28页
        1.3.1 研究区自然环境状况第23-25页
        1.3.2 研究区社会经济情况第25页
        1.3.3 研究区主要治沙措施第25-28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8-32页
    2.1 研究内容第28页
    2.2 技术路线图第28-29页
    2.3 监测指标与测定方法第29-30页
    2.4 数据处理、分析与绘图第30-32页
第三章 高寒沙区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质量研究第32-41页
    3.1 样地设置与野外取样第32-34页
    3.2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第34-35页
    3.3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物理指标特征第35-38页
        3.3.1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机械组成第35-36页
        3.3.2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容重第36页
        3.3.3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含水率第36-37页
        3.3.4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毛管持水量第37-38页
    3.4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化学和养分指标特征第38-40页
        3.4.1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pH和有机质第38-39页
        3.4.2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全量养分第39页
        3.4.3 不同荒漠化逆转阶段的土壤有效养分第39-40页
    3.5 讨论第40页
    3.6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不同类型植被对高寒沙区土壤改良效果的差异第41-55页
    4.1 样地设置与野外取样第42-43页
    4.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指标的影响第43-45页
        4.2.1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土壤机械组成特征第43-44页
        4.2.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土壤容重特征第44页
        4.2.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土壤含水率特征第44-45页
        4.2.4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土壤毛管持水量特征第45页
    4.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和养分指标的影响第45-50页
        4.3.1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土壤pH特征第45-46页
        4.3.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土壤有机质特征第46-47页
        4.3.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土壤养分含量特征第47-50页
    4.4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改良的综合评价第50-54页
        4.4.1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第50页
        4.4.2 土壤质量因子间的相关性第50-52页
        4.4.3 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土壤质量状况第52-53页
        4.4.4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改良的综合作用第53-54页
    4.5 讨论第54页
    4.6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第55-68页
    5.1 样地设置与野外取样第55-57页
    5.2 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对表层土壤物理指标的影响第57-59页
    5.3 不同恢复年限的植被对土壤化学和养分指标的影响第59-63页
        5.3.1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区表层土壤pH变化特征第59-60页
        5.3.2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第60-61页
        5.3.3 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第61-63页
    5.4 高寒沙区人工灌木林可开发利用潜力探析第63-66页
        5.4.1 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第63-64页
        5.4.2 不同人工柠条各径级平均粗蛋白含量变化特征第64页
        5.4.3 不同林龄人工柠条粗蛋白总量变化特征第64-65页
        5.4.4 灌木开发利用对高寒沙区人工林场的影响第65-66页
    5.5 讨论第66-67页
    5.6 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结论第68-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9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79-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需求侧响应的光伏微电网能量优化调度研究
下一篇:主被动相变蓄热墙体对改善日光温室热环境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