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物抗撞耗能装置参数取值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1-14页
        1.2.1 结构碰撞的类型及原因第11-12页
        1.2.2 相邻结构抗撞措施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存在问题第14-15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15-18页
第二章 抗撞装置参数分析理论基础第18-26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碰撞单元模型第18-22页
        2.2.1 碰撞动力学模型第18-19页
        2.2.2 接触单元模型第19-22页
    2.3 阻尼器单元模型第22-23页
        2.3.1 线性粘滞阻尼器第22页
        2.3.2 粘弹性阻尼器第22-23页
        2.3.3 粘滞流体阻尼器第23页
    2.4 控制目标及参数取值选取原则第23-25页
        2.4.1 破坏程度指标第23-24页
        2.4.2 结构累积耗能第24-25页
        2.4.3 耗能构件利用率第25页
        2.4.4 参数取值选取原则第25页
    2.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相邻等高单层框架结构抗撞装置参数的有限元分析第26-50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基本模型第26-31页
        3.2.1 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第26-27页
        3.2.2 ANSYS/LS-DYNA的基本算法第27-28页
        3.2.3 结构模型第28-30页
        3.2.4 地震动选取第30-31页
    3.3 抗撞装置参数取值范围的选取流程第31-35页
    3.4 抗撞装置参数取值选取的影响因素第35-48页
        3.4.1 碰撞作用的影响第35-36页
        3.4.2 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第36-45页
        3.4.3 相邻结构间距的影响第45-47页
        3.4.4 结果比较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相邻等高结构抗撞装置参数的数值计算第50-76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基本模型第50-53页
        4.2.1 结构模型第50-51页
        4.2.2 中心差分法第51-52页
        4.2.3 地震动选取第52-53页
    4.3 结构参数对抗撞装置参数取值的影响第53-73页
        4.3.1 选择研究参数第53-57页
        4.3.2 刚度比和周期比的影响第57-64页
        4.3.3 结构刚度的影响第64-69页
        4.3.4 结构周期的影响第69-73页
    4.4 结果比较第73-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相邻不等高单层框架结构抗撞装置参数取值第76-88页
    5.1 引言第76页
    5.2 基本模型第76-78页
        5.2.1 结构模型第76-78页
        5.2.2 地震动选取第78页
    5.3 层高比对抗撞耗能装置参数取值的影响第78-85页
        5.3.1 实体模型有限元分析第78-82页
        5.3.2 层高比的影响第82-85页
    5.4 抗撞耗能装置参数取值改进公式第85-87页
    5.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致谢第94-96页
作者简介第9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9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裸鼠的肿瘤模型评价化合物SC263的抗前列腺癌活性
下一篇:水流动力学注射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修复过程中相关因子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