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4页 |
1.2.1 结构碰撞的类型及原因 | 第11-12页 |
1.2.2 相邻结构抗撞措施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抗撞装置参数分析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碰撞单元模型 | 第18-22页 |
2.2.1 碰撞动力学模型 | 第18-19页 |
2.2.2 接触单元模型 | 第19-22页 |
2.3 阻尼器单元模型 | 第22-23页 |
2.3.1 线性粘滞阻尼器 | 第22页 |
2.3.2 粘弹性阻尼器 | 第22-23页 |
2.3.3 粘滞流体阻尼器 | 第23页 |
2.4 控制目标及参数取值选取原则 | 第23-25页 |
2.4.1 破坏程度指标 | 第23-24页 |
2.4.2 结构累积耗能 | 第24-25页 |
2.4.3 耗能构件利用率 | 第25页 |
2.4.4 参数取值选取原则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相邻等高单层框架结构抗撞装置参数的有限元分析 | 第26-50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基本模型 | 第26-31页 |
3.2.1 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 | 第26-27页 |
3.2.2 ANSYS/LS-DYNA的基本算法 | 第27-28页 |
3.2.3 结构模型 | 第28-30页 |
3.2.4 地震动选取 | 第30-31页 |
3.3 抗撞装置参数取值范围的选取流程 | 第31-35页 |
3.4 抗撞装置参数取值选取的影响因素 | 第35-48页 |
3.4.1 碰撞作用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 第36-45页 |
3.4.3 相邻结构间距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4 结果比较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相邻等高结构抗撞装置参数的数值计算 | 第50-76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基本模型 | 第50-53页 |
4.2.1 结构模型 | 第50-51页 |
4.2.2 中心差分法 | 第51-52页 |
4.2.3 地震动选取 | 第52-53页 |
4.3 结构参数对抗撞装置参数取值的影响 | 第53-73页 |
4.3.1 选择研究参数 | 第53-57页 |
4.3.2 刚度比和周期比的影响 | 第57-64页 |
4.3.3 结构刚度的影响 | 第64-69页 |
4.3.4 结构周期的影响 | 第69-73页 |
4.4 结果比较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相邻不等高单层框架结构抗撞装置参数取值 | 第76-88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基本模型 | 第76-78页 |
5.2.1 结构模型 | 第76-78页 |
5.2.2 地震动选取 | 第78页 |
5.3 层高比对抗撞耗能装置参数取值的影响 | 第78-85页 |
5.3.1 实体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78-82页 |
5.3.2 层高比的影响 | 第82-85页 |
5.4 抗撞耗能装置参数取值改进公式 | 第85-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9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