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SO_2的来源与危害 | 第10-11页 |
1.3 烟气中SO_2脱除方法 | 第11-15页 |
1.3.1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 | 第12页 |
1.3.2 钠碱法脱硫技术 | 第12页 |
1.3.3 双碱法脱硫技术 | 第12-13页 |
1.3.4 湿式镁法脱硫技术 | 第13页 |
1.3.5 氨法脱硫技术 | 第13页 |
1.3.6 海水脱硫技术 | 第13-14页 |
1.3.7 电子束与脉冲电晕脱硫技术 | 第14页 |
1.3.8 循环硫化床脱硫技术 | 第14页 |
1.3.9 旋转喷雾干燥法脱硫技术 | 第14页 |
1.3.10 炉内喷钙尾部增湿脱硫技术 | 第14-15页 |
1.4 低温等离子体法脱硫 | 第15-19页 |
1.4.1 低温等离子体法脱硫的发展 | 第15-17页 |
1.4.2 低温等离子体法脱硫的现状 | 第17-19页 |
1.5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介质阻挡低温等离子体脱硫反应机理分析 | 第20-30页 |
2.1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2 介质阻挡放电的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2.2.1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结构 | 第21-22页 |
2.2.2 介质阻挡放电物理过程 | 第22-24页 |
2.3 介质阻挡放电特点 | 第24页 |
2.4 介质阻挡放电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 第24-27页 |
2.5 介质阻挡放电脱除SO_2的机理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组成及其电场分析 | 第30-37页 |
3.1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结构形式 | 第30页 |
3.2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电介质 | 第30-32页 |
3.2.1 电介质作用 | 第30-31页 |
3.2.2 电介质材料 | 第31-32页 |
3.3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电场分析 | 第32-35页 |
3.4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尺寸的确定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等离子体脱硫实验研究 | 第37-53页 |
4.1 实验装置 | 第37-42页 |
4.1.1 模拟配气系统 | 第37-38页 |
4.1.2 电源系统 | 第38-39页 |
4.1.3 等离子体放电反应器系统 | 第39-40页 |
4.1.4 测量系统 | 第40-42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4.2.1 放电电压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放电频率对SO_2脱除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无吸收剂时气体参数对等离子体脱硫的影响 | 第44-48页 |
4.3.1 O_2浓度对等离子体脱硫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2 H_2O浓度对等离子体脱硫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3 O_2和H_2O浓度共同对等离子体脱硫的影响 | 第46-48页 |
4.4 有吸收剂时气体参数对等离子体脱硫的影响 | 第48-51页 |
4.4.1 O_2浓度对等离子体脱硫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2 H_2O浓度对等离子体脱硫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3 O_2和H_2O浓度共同对等离子体脱硫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53-54页 |
5.2 课题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