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13-24页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价 | 第22-24页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及评价 | 第26-33页 |
2.1 林地流转及林地资产评估法规制度 | 第26-27页 |
2.2 《规范》、《准则》的具体规定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2.2.1 《规范》、《准则》对地利等级、区位等级的具体规定 | 第27-28页 |
2.2.2 《规范》的不妥之处 | 第28-33页 |
3 林地区位及地利等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33-38页 |
3.1 相关基本概念 | 第33-34页 |
3.1.1 林地 | 第33页 |
3.1.2 林地地利等级 | 第33-34页 |
3.1.3 林地区位等级 | 第34页 |
3.2 基本理论 | 第34-38页 |
3.2.1 区位理论 | 第34-35页 |
3.2.2 地租理论 | 第35页 |
3.2.3 生产力理论 | 第35-36页 |
3.2.4 市场供求理论 | 第36页 |
3.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6-38页 |
4 林地地利及区位等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4.1 林地地利等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4.1.1 采伐条件 | 第38页 |
4.1.2 集材条件 | 第38-39页 |
4.1.3 运输条件 | 第39页 |
4.1.4 其他社会经济条件 | 第39-40页 |
4.2 林地区位等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页 |
4.2.1 区位空间因素 | 第40页 |
4.2.2 区位社会经济因素 | 第40页 |
4.2.3 区位交通因素 | 第40页 |
4.3 林地地利等级、区位等级评价指标 | 第40-43页 |
5 林地地利等级及区位等级确定方法 | 第43-55页 |
5.1 林地地利等级的确定方法 | 第43-45页 |
5.1.1 《规范》中林地地利等级确定方法 | 第43页 |
5.1.2 《规范》中林地地利等级确定方法的讨论 | 第43-44页 |
5.1.3 基于影响因素的林地地利等级确定方法 | 第44-45页 |
5.2 林地区位等级的确定方法 | 第45-46页 |
5.2.1 规范体系中林地区位等级的相关规定 | 第45-46页 |
5.2.2 基于影响因素的林地区位等级确定方法 | 第46页 |
5.3 层次分析法在林地地利等级、区位等级确定中的应用 | 第46-55页 |
5.3.1 根据林地地利、区位等级影响因素层次关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6-48页 |
5.3.2 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单排序权 | 第48-50页 |
5.3.3 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50-53页 |
5.3.4 计算各影响因素权重值及林地地利、林地区位等级评估值 | 第53-54页 |
5.3.5 建立林地地利、林地区位等级评价标准 | 第54页 |
5.3.6 确定林地地利、林地区位等级及调整系数 | 第54-55页 |
6 案例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 第55-62页 |
6.1 长沙市林地及相关社会经济情况 | 第55-57页 |
6.2 相关数据及说明 | 第57-58页 |
6.2.1 相关基础数据 | 第57页 |
6.2.2 长沙市各区县林地地利影响因素统计 | 第57-58页 |
6.2.3 长沙市各区县林地区位影响因素统计 | 第58页 |
6.3 长沙市林地地利、区位等级评价 | 第58-61页 |
6.3.1 长沙市林地地利等级评价 | 第58-59页 |
6.3.2 长沙市林地区位等级评价 | 第59-61页 |
6.4 小结 | 第61-62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页 |
7.2 建议 | 第62-63页 |
7.3 论文创新点及局限性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