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一、合同目的的类型化分析 | 第15-17页 |
二、目的不达的涵摄 | 第17-29页 |
(一)德国法对目的不达的涵摄 | 第17-22页 |
1.债权人迟延说 | 第17-19页 |
2.给付不能说 | 第19-22页 |
(二)中国法对目的不达的涵摄 | 第22-29页 |
1.中国法中的“合同目的” | 第22-28页 |
2.中国法上的目的不达和目的实现的涵摄 | 第28-29页 |
三、目的不达的法效果 | 第29-45页 |
(一)德国法上目的不达的法效果 | 第29-36页 |
1.偏离狭义给付不能法效果的法理学考量 | 第29-30页 |
2.可能的解决方案 | 第30-35页 |
3.结论 | 第35-36页 |
(二)中国法上目的不达的法效果 | 第36-45页 |
1.中国法上给付不能之法效果 | 第36-40页 |
2.中国法上目的不达之法效果 | 第40-45页 |
四、目的实现处理——与目的不达作同等处理 | 第45-48页 |
(一)区分风险的给付不能学说(RISIKOGLIEDERNDE UNM?GLICHKEITSTHEORIE) | 第45-46页 |
1.理论简介 | 第45-46页 |
2.批判 | 第46页 |
(二)与目的不达作同等处理 | 第46-48页 |
五、目的障碍与目的不达、目的实现的区分 | 第48-56页 |
(一)目的障碍处理 | 第48页 |
(二)问题的产生 | 第48-49页 |
(三)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进一步目的,但当事人知道对方目的的情形——关联目的的(ZWECKGEBUNDEN)给付义务理论 | 第49-51页 |
1.理论简介 | 第49-51页 |
2.对该理论的批判 | 第51页 |
3. 结论 | 第51页 |
(四)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进一步目的,但没有约定目的障碍的法律后果的情形 | 第51-53页 |
(五)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进一步目的以及目的障碍法律后果的情形 | 第53-54页 |
1.进一步目的通常不是合同的内容?——不良给付问题 | 第53页 |
2.K?hler的合同目的的相对化理论 | 第53-54页 |
3.结论 | 第54页 |
(六)可能的关联债权人进一步目的的规则形式 | 第54-56页 |
1.主给付义务 | 第54-55页 |
2.从给付义务或附随义务 | 第55页 |
3.条件、约定解除权或者风险承担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