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研究的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内涵把握 | 第13-19页 |
第一节“非法占有目的”概念的各种观点梳理 | 第13-14页 |
第二节“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含义分析 | 第14-16页 |
一、排除的意思 | 第14页 |
二、利用的意思 | 第14-16页 |
第三节 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含义分析 | 第16-17页 |
第四节 金融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的主体与对象 | 第17-19页 |
一、占有的主体 | 第17页 |
二、占有的对象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非法占有目的在金融诈骗犯罪中之地位探究 | 第19-25页 |
第一节 非法占有目的在金融诈骗犯罪中的构成要素地位分析 | 第19-21页 |
一、非法占有目的构成要素地位的学界论争 | 第19-20页 |
二、非法占有目的构成要素地位的论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非法占有目的与金融诈骗犯罪故意的关系 | 第21-23页 |
一、非法占有目的:独立于犯罪故意内容之外的特殊目的 | 第21-22页 |
二、非法占有目的:主观的超过的构成要件要素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非法占有目的与金融诈骗犯罪行为的关系 | 第23-24页 |
第四节 非法占有目的构成要素地位的功能评价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司法认定 | 第25-32页 |
第一节 刑事推定对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意义 | 第25页 |
第二节 运用刑事推定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论根据 | 第25-28页 |
一、运用刑事推定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可行性 | 第25-26页 |
二、运用刑事推定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三、运用刑事推定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合理性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运用刑事推定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 第28-32页 |
第四章“非法占有目的”刑事推定规则之体系构建 | 第32-43页 |
第一节 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刑事推定的准则构建 | 第32-35页 |
一、刑事推定必须确保所选取的基础事实具有真实、可靠性 | 第32-33页 |
二、刑事推定中基础事实必须与待定事实具有常态联系 | 第33-34页 |
三、刑事推定中必须允许反证,坚持反证否定推定的原则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具体推定“非法占有目的”时的路径分析 | 第35-39页 |
一、遵循犯罪既遂理论,摒弃事后故意的观念 | 第35-36页 |
二、坚持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建立双层评价体系,避免客观归罪 | 第36-37页 |
三、以事后的推定为补充,建立起着眼于预防的认定体系 | 第37-38页 |
四、把握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注意被害人权益的保护 | 第38-39页 |
第三节 不同类型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刑事推定 | 第39-43页 |
一、金融诈骗犯罪的基本分类 | 第39-40页 |
二、两类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刑事推定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