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见危不救行为不应入刑之分析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导言第9-1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1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1-12页
    五、论文结构第12页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2-14页
第一章 见危不救行为概述第14-20页
    第一节 见危不救行为的概念解析第14-15页
        一、诸学说对见危不救行为概念的阐释第14-15页
        二、本文对见危不救行为概念的界定第15页
    第二节 见危不救行为入刑问题的争议焦点第15-19页
        一、道德义务能否转化为法律义务第16-17页
        二、是否违反刑法的谦抑性第17-18页
        三、是否具有司法可操作性第18-19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见危不救行为入刑在理论上的困境第20-29页
    第一节 见危不救行为入刑不符合刑法基本理论的要求第20-25页
        一、违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原则第20-22页
        二、违反刑法的谦抑性原则第22-24页
        三、不存在作为义务来源第24-25页
    第二节 诸立法例不能对见危不救行为入刑提供有力支持第25-27页
        一、古代立法不符合当代社会现实第25-26页
        二、外国法的移植不适合我国国情第26-27页
    第三节 见危不救行为入刑不符合国际刑事立法趋势第27-29页
        一、非犯罪化的国际刑事立法趋势第27-28页
        二、见危不救行为的国际非犯罪化趋势第28-29页
第三章 见危不救行为入刑的现实问题第29-36页
    第一节 见危不救罪在司法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第29-34页
        一、犯罪主体难以确定第29-31页
        二、主观罪过的内容难以确定第31-32页
        三、定罪量刑上的可能出现的操作困难第32-33页
        四、取证困难第33-34页
    第二节 见危不救行为入刑后的社会问题第34-36页
        一、在已入刑国家的施行效果不佳第34-35页
        二、可能产生的其他社会问题第35-36页
结论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后记第40-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行行为理论中犯罪行为属性问题研究
下一篇:金融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