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根系分解 | 第7页 |
1.3 根系生物量 | 第7-8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4.1 根系分解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4.2 根系生物量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页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2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2-14页 |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第12页 |
2.2 样地概况 | 第12-14页 |
3 红松、枫桦根系分解速率及其C、N动态 | 第14-29页 |
3.1 前言 | 第1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3.2.1 埋袋实验 | 第14-15页 |
3.2.2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 第15页 |
3.2.3 室内分析实验 | 第15页 |
3.2.4 重量保持率和养分保持率的计算 | 第15页 |
3.2.5 根系分解过程的拟合 | 第15页 |
3.2.6 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3.3 结果 | 第16-23页 |
3.3.1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 第16页 |
3.3.2 红松、枫桦根系分解速率动态 | 第16-18页 |
3.3.3 红松、枫桦根系初始C、N含量 | 第18-19页 |
3.3.4 红松、枫桦根系分解过程中C、N浓度的变化 | 第19-20页 |
3.3.5 红松、枫桦根系分解过程中C、N保持率的变化 | 第20-23页 |
3.4 讨论 | 第23-27页 |
3.4.1 根系分解模式 | 第23-24页 |
3.4.2 树种与根系分解 | 第24-25页 |
3.4.3 直径与根系分解 | 第25-26页 |
3.4.4 深度与根系分解 | 第26页 |
3.4.5 红松、枫桦根系分解过程中N释放动态 | 第26-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4 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根系生物量 | 第29-35页 |
4.1 前言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4.2.1 根系生物量的取样 | 第29页 |
4.2.2 根系生物量的室内处理 | 第29页 |
4.2.3 根系生物量的计算 | 第29页 |
4.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9-31页 |
4.3.1 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的总根系生物量 | 第29-30页 |
4.3.2 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 第30-31页 |
4.4 讨论 | 第31-33页 |
4.4.1 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变化 | 第31-32页 |
4.4.2 阔叶红松林和枫桦次生林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 第32-3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