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1 胶质瘤及其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1.2 线粒体在肿瘤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1.3 脂肪酸合成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 第18-21页 |
1.4 胀亡特征及其研究 | 第21-22页 |
1.5 小檗碱调控代谢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22-27页 |
第2章 小檗碱诱发胶质瘤死亡方式及其机制研究 | 第27-7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2.2.1 细胞培养 裸鼠及大鼠饲养 | 第27页 |
2.2.2 实验试剂及主要试剂配制 | 第27-29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52页 |
2.3.1 细胞操作前准备 | 第30页 |
2.3.2 细胞的培养 | 第30-32页 |
2.3.3 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第32-34页 |
2.3.4 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 | 第34-35页 |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及死亡方式 | 第35-36页 |
2.3.6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显微结构 | 第36页 |
2.3.7 自噬病毒双染观察自噬情况 | 第36-37页 |
2.3.8 线粒体标记观察细胞内线粒体变化 | 第37页 |
2.3.9 Seahorse观察线粒体有氧呼吸变化及代谢方式转换的变化 | 第37-39页 |
2.3.10 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第39页 |
2.3.11 细胞内ROS测定 | 第39-40页 |
2.3.12 DTNB-GSSH还原酶回收检测法检测胶质瘤细胞中GSH含量的改变 | 第40-43页 |
2.3.13 细胞内NADPH测定 | 第43-44页 |
2.3.14 细胞内ATP测定 | 第44-45页 |
2.3.15 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大鼠颅内成瘤实验 | 第45-48页 |
2.3.16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蛋白变化 | 第48-49页 |
2.3.17 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变化 | 第49-52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52-69页 |
2.4.1 小檗碱在一定浓度及时间范围内显著抑制胶质瘤存活率 | 第52-53页 |
2.4.2 小檗碱通过胀亡这种死亡方式诱导胶质瘤死亡而非凋亡 | 第53-57页 |
2.4.3 小檗碱诱发胶质瘤发生保护性自噬 | 第57-58页 |
2.4.4 细胞胀亡是由于小檗碱损害线粒体,抑制线粒体有氧呼吸导致ATP显著减少导致 | 第58-61页 |
2.4.5 小檗碱降低胶质瘤细胞抗氧化能力,促使ATP生成明显减少 | 第61-64页 |
2.4.6 小檗碱通过降低胶质瘤ERK蛋白活性抑制线粒体氧化呼吸供能 | 第64-67页 |
2.4.7 体内条件下小檗碱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第67-69页 |
2.5 讨论 | 第69-73页 |
第3章 小檗碱调控胶质瘤脂肪酸对其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第73-93页 |
3.1 引言 | 第7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3.2.1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裸鼠及大鼠饲养 | 第73-74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74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4-82页 |
3.3.1 细胞培养 | 第74页 |
3.3.2 细胞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第74-75页 |
3.3.3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第75-76页 |
3.3.4 细胞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 | 第76页 |
3.3.5 慢病毒包装及稳转细胞系构建 | 第76-78页 |
3.3.6 磷脂染色 | 第78页 |
3.3.7 质谱法检测脂肪酸含量 | 第78-79页 |
3.3.8 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变化 | 第79-80页 |
3.3.9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蛋白变化 | 第80-82页 |
3.3.10 统计学分析 | 第82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82-90页 |
3.4.1 小檗碱抑制细胞增殖 | 第82-83页 |
3.4.2 小檗碱抑制胶质瘤迁移和侵袭 | 第83-84页 |
3.4.3 小檗碱减少胶质瘤细胞脂质含量 | 第84-87页 |
3.4.4 小檗碱通过PI3K/AKT/SREBP1/FASN抑制胶质瘤脂肪酸合成 | 第87-88页 |
3.4.5 体内条件下小檗碱抑制Ki-67,p-AKT及FASN的表达 | 第88-89页 |
3.4.6 抑制FASN蛋白合成抑制胶质瘤的增殖及迁移 | 第89-90页 |
3.5 讨论 | 第90-93页 |
第4章 结论 | 第93-95页 |
创新点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