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2.1 澳门半岛 | 第12页 |
1.2.2 葡城、澳门城 | 第12-13页 |
1.2.3 城市边缘带(FringeBelt) | 第13-14页 |
1.2.4 分形概念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目标与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4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6-20页 |
1.4.1 城市形态学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1.4.2 澳门城市发展研究 | 第18页 |
1.4.3 分形理论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1 定量分析法(分形计算法) | 第20页 |
1.5.2 地图分析法 | 第20页 |
1.5.3 对比分析法 | 第20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20-22页 |
1.6.1 研究对象创新 | 第20-21页 |
1.6.2 研究方法创新 | 第21-22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澳门半岛葡城边缘带演化分期 | 第23-36页 |
2.1 澳门半岛地理概况与人口发展 | 第23-26页 |
2.1.1 区域位置 | 第23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23-24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1.4 人口发展 | 第25-26页 |
2.2 初创期(1840-1911)单重边缘带形成 | 第26-29页 |
2.2.1 殖民统治扩张 | 第26-27页 |
2.2.2 大规模城市扩张和新城区道路开辟 | 第27-29页 |
2.2.3 单重边缘带初步形 | 第29页 |
2.3 发展期(1912-1980s)双重边缘带扩张 | 第29-32页 |
2.3.1 工业化迅速发展 | 第30-31页 |
2.3.2 新城区全面建设和大规模填海造陆 | 第31-32页 |
2.3.3 双重边缘带迅速扩张 | 第32页 |
2.4 稳定期(1980s至今)三重边缘带成型 | 第32-35页 |
2.4.1 现代化高速发展 | 第33页 |
2.4.2 填海造陆——现代高密度居住区和大型建筑综合体 | 第33-34页 |
2.4.3 三重边缘带基本成型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初创时期(1840-1911)葡城单重边缘带发展 | 第36-55页 |
3.1 “固结线”内侧边缘带 | 第36-42页 |
3.1.1 葡人大宅——低密度居住区 | 第37-38页 |
3.1.2 军事设施 | 第38-41页 |
3.1.3 基础服务设施 | 第41-42页 |
3.2 “固结线”外侧边缘带 | 第42-48页 |
3.2.1 望德堂区——低密度居住区 | 第42-44页 |
3.2.2 葡式花园——开敞空间 | 第44-46页 |
3.2.3 基础服务设施 | 第46-47页 |
3.2.4 工业设施 | 第47-48页 |
3.3 “固结线”外侧远郊边缘带 | 第48-50页 |
3.3.1 望厦村落 | 第49页 |
3.3.2 其他华人村落 | 第49-50页 |
3.4 葡城单重边缘带发展特征与动因 | 第50-51页 |
3.4.1 城墙“固结线”引导的边缘带划分 | 第50-51页 |
3.4.2 城市扩张发展推动单重边缘带的形成 | 第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5页 |
第4章 发展时期(1912-1980s)葡城双重边缘带发展 | 第55-70页 |
4.1 “本岛”内居住区建设和双重边缘带的形成 | 第55-60页 |
4.1.1 新居住区建设——白区 | 第55-57页 |
4.1.2 发展时期白区内外双重边缘带的演变发展 | 第57-60页 |
4.2 澳门半岛北部填海区边缘带发展 | 第60-64页 |
4.2.1 体育娱乐用地 | 第61-62页 |
4.2.2 巴波沙坊——低层砖屋区 | 第62-63页 |
4.2.3 工业用地 | 第63-64页 |
4.3 澳门半岛东南部填海区边缘带发展 | 第64-66页 |
4.3.1 水塘用地—工业蓄水池 | 第64-65页 |
4.3.2 新口岸区初步开发建设 | 第65-66页 |
4.4 葡城双重边缘带发展特征与动因 | 第66-69页 |
4.4.1 动态演变发展形成独特的边缘带景观格局 | 第66-69页 |
4.4.2 填海造陆引导第二重边缘带迅速扩张 | 第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稳定时期(1980s至今)葡城三重边缘带发展 | 第70-89页 |
5.1 填海区高密度居住区建设发展 | 第70-77页 |
5.1.1 西北部高密度居住区取代传统木屋区 | 第70-73页 |
5.1.2 东北部马场-黑沙环高密度居住区开发 | 第73-76页 |
5.1.3 东南部新口岸区高密度居住区开发 | 第76-77页 |
5.2 稳定时期中间边缘带的转化和异化 | 第77-81页 |
5.2.1 中间边缘带的“异化”发展 | 第78-79页 |
5.2.2 中间边缘带的“转化”发展 | 第79-80页 |
5.2.3 中间边缘带的再开发建设 | 第80-81页 |
5.3 新填海区外边缘带扩展 | 第81-84页 |
5.3.1 黑沙环区外边缘带发展 | 第82-83页 |
5.3.2 新口岸新填海区外边缘带发展 | 第83-84页 |
5.4 葡城三重边缘带发展特征与动因 | 第84-86页 |
5.4.1 现代高层居住区开发引导中间和外边缘带发展 | 第84-85页 |
5.4.2 居住区和边缘带多层相间分布的格局逐渐成型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6章 澳门半岛葡城边缘带分形特征研究 | 第89-102页 |
6.1 平面格局三要素与分形计算方法的结合 | 第89-90页 |
6.2 城市边缘带与居住区平面格局量化研究区域划分 | 第90-93页 |
6.2.1 城市边缘带区 | 第90-92页 |
6.2.2 城市居住区 | 第92页 |
6.2.3 混合区 | 第92-93页 |
6.3 平面格局矢量网格法计算 | 第93-98页 |
6.3.1 分维值计算原理 | 第93-94页 |
6.3.2 平面格局三要素分维值的计算过程 | 第94-96页 |
6.3.3 分维值计算结果 | 第96-98页 |
6.4 平面格局三要素特征的比较分析 | 第98-101页 |
6.4.1 各单元三要素分维值的关系具有时代特征 | 第98-99页 |
6.4.2 城市居住区较边缘带区具有更好的街道形态自相似性 | 第99-100页 |
6.4.3 60年代以前由小地块构成街区景观框架,80年代以后由街块构成街区景观框架 | 第100-101页 |
6.4.4 超大型建筑基底严重破坏城镇景观的自相似性 | 第10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02-107页 |
7.1 澳门半岛葡城边缘带发展演变总结 | 第102-104页 |
7.1.1 初创期(1840-1911)单重边缘带发展 | 第102-103页 |
7.1.2 发展期(1912-1980s)双重边缘带发展 | 第103页 |
7.1.3 稳定期(1980s至今)三重边缘带发展 | 第103-104页 |
7.2 澳门半岛葡城边缘带的分形特征 | 第104-105页 |
7.3 对城市生态保护和城市更新工作的启示 | 第105页 |
7.4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学术专著 | 第107页 |
地方史志 | 第107-108页 |
学术论文 | 第108页 |
期刊会议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附录A 澳门半岛主要年份地图资料汇总 | 第113-123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