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文献综述法 | 第11页 |
1.3.2 案例研究法 | 第11-12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1.3.4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2 “同课异构”的内容及意义 | 第13-18页 |
2.1 “同课异构”的含义 | 第13-14页 |
2.2 “同课异构”的特点 | 第14-15页 |
2.2.1 必然性 | 第14页 |
2.2.2 丰富性 | 第14页 |
2.2.3 开创性 | 第14-15页 |
2.2.4 针对性 | 第15页 |
2.3 “同课异构”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3.1 学生个性特征差异 | 第15页 |
2.3.2 教师教学风格 | 第15-16页 |
2.3.3 教学素材多元化 | 第16页 |
2.4 “同课异构”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2.4.1 促进教师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意图 | 第16页 |
2.4.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 第16-17页 |
2.4.3 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 第17-18页 |
3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18-38页 |
3.1 教研活动情况介绍 | 第18-19页 |
3.1.1 参评教师 | 第18页 |
3.1.2 学生学情介绍 | 第18页 |
3.1.3 本次教研活动参评课题 | 第18页 |
3.1.4 教研活动开展顺序 | 第18-19页 |
3.2 “同课异构”的教学实施过程对比分析 | 第19-28页 |
3.2.1 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 第19-20页 |
3.2.2 教学流程设计对比分析 | 第20-21页 |
3.2.3 教师语言行为对比分析 | 第21-23页 |
3.2.3.1 教学身份定位 | 第22-23页 |
3.2.3.2 统计结果分析 | 第23页 |
3.2.4 教师提问行为对比分析 | 第23-25页 |
3.2.5 教师课堂评价比较 | 第25-28页 |
3.3 “同课异构”教研实践活动的课堂效果评测 | 第28-36页 |
3.3.1 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 第28-29页 |
3.3.2 问卷调查内容 | 第29页 |
3.3.3 调查结果回收情况 | 第29-30页 |
3.3.4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30-36页 |
3.4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反思 | 第36-38页 |
4 高中数学“同课异构”教研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38-43页 |
4.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反思 | 第38-39页 |
4.1.1 单纯追求“异构” | 第38页 |
4.1.2 异构的主题不明确 | 第38页 |
4.1.3 课前准备不足 | 第38页 |
4.1.4 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 第38-39页 |
4.1.5 教学研讨方式单调 | 第39页 |
4.2 “同课异构”教学运用的改善方法 | 第39-43页 |
4.2.1 正确处理“同课异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第39页 |
4.2.2 以同一主题为基础 | 第39-40页 |
4.2.3 重视课前准备环节 | 第40-41页 |
4.2.4 课堂教学环节“同课异构”的完善 | 第41-42页 |
4.2.5 丰富教学研讨方式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