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毒驾”的概念界定 | 第10-15页 |
1.1 关于“毒驾”概念的不同认识 | 第10-11页 |
1.2 影响“毒驾”定义的三个要素 | 第11-13页 |
1.2.1 吸毒行为 | 第11-12页 |
1.2.2 驾驶行为 | 第12页 |
1.2.3 吸毒行为对驾驶行为的影响 | 第12-13页 |
1.3 “毒驾”概念之我见 | 第13-15页 |
第2章 “毒驾”入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5-31页 |
2.1 “否定说”及其理由 | 第15-18页 |
2.1.1 “毒驾”入刑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 第15-16页 |
2.1.2 “毒驾”入刑违背罪刑法定原则 | 第16-17页 |
2.1.3 “毒驾”入刑后在实践中难以公平认定与执行 | 第17-18页 |
2.2 “肯定说”及其理由 | 第18-25页 |
2.2.1 “毒驾”入刑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21页 |
2.2.2 “毒驾”入刑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5页 |
2.3 “毒驾”入刑之我见 | 第25-27页 |
2.3.1 “毒驾”入刑要将民主立法与科学立法结合起来 | 第25-26页 |
2.3.2 “毒驾”入刑争论的本质 | 第26页 |
2.3.3 “毒驾”入刑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需要 | 第26-27页 |
2.4 我国“毒驾”入刑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2.4.1 我国“毒驾”形势的严峻性 | 第27-28页 |
2.4.2 现行法律法规对“毒驾”规制的缺失 | 第28页 |
2.5 我国“毒驾”入刑的可行性 | 第28-31页 |
2.5.1 “毒驾”入刑能够达到犯罪预防目的 | 第28-29页 |
2.5.2 识别“毒驾”行为的技术已经有重大进展 | 第29-31页 |
第3章 我国“毒驾”入刑的立法构想 | 第31-39页 |
3.1 “毒驾”入刑的域外经验借鉴 | 第31-35页 |
3.1.1 美国“毒驾”的立法经验 | 第31-32页 |
3.1.2 英国“毒驾”的立法经验 | 第32页 |
3.1.3 德国“毒驾”的立法经验 | 第32-33页 |
3.1.4 西班牙“毒驾”的立法经验 | 第33页 |
3.1.5 日本“毒驾”的立法经验 | 第33-34页 |
3.1.6 新加坡“毒驾”的立法经验 | 第34页 |
3.1.7 我国台湾地区“毒驾”的立法经验 | 第34页 |
3.1.8 我国香港地区“毒驾”的立法经验 | 第34-35页 |
3.2 我国“毒驾”的入刑标准 | 第35-36页 |
3.2.1 关于“毒驾”的三种入罪标准概述 | 第35页 |
3.2.2 我国“毒驾”应选取“综合判断”的标准 | 第35-36页 |
3.3 我国“毒驾”入刑罪名设计 | 第36-39页 |
3.3.1 “毒驾”应纳入危险驾驶罪 | 第36-38页 |
3.3.2 我国“毒驾”入罪后的犯罪构成 | 第38-39页 |
第4章 我国“毒驾”犯罪的司法认定 | 第39-40页 |
4.1 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39页 |
4.2 本罪与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 第39页 |
4.3 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 第39-4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