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1 网络舆情相关概念及特点 | 第17-19页 |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 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规律 | 第19-21页 |
2.2.1 网络舆情的形成 | 第19-20页 |
2.2.2 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 | 第20-21页 |
2.2.3 网络舆情的载体 | 第21页 |
2.3 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 | 第21-23页 |
2.3.1 有利于决策部门更容易地了解社情民意 | 第21-22页 |
2.3.2 推动信息公开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22页 |
2.3.3 成为提供虚假信息繁衍的土壤 | 第22-23页 |
2.3.4 信息真假难辨对青少年思想观念造成负面影响 | 第23页 |
2.4 信息异化理论 | 第23-26页 |
第三章 “青年之声”的简介和作用 | 第26-35页 |
3.1 “青年之声”拉近共青团与青年的距离 | 第26-29页 |
3.1.1 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青年之声”应运而生 | 第26-27页 |
3.1.2 用既有载体设置接口扩大覆盖面 | 第27-28页 |
3.1.3 迎合青年的生活方式 | 第28-29页 |
3.2 “青年之声”引导网络舆情的优势 | 第29-32页 |
3.2.1 实时追踪获取青年舆情信息 | 第29-30页 |
3.2.2 主动引导青年消除网络负面影响 | 第30-31页 |
3.2.3 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加深 | 第31-32页 |
3.2.4 入户平台的青年专家资深且覆盖面广 | 第32页 |
3.3 强化高校“青年之声”功能 | 第32-35页 |
3.3.1 高校三级联动格局推动“青年之声 | 第32-33页 |
3.3.2 服务功能逐渐强化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青年之声”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4页 |
4.1 “青年之声”的存在问题 | 第35-39页 |
4.1.1 层层推广大于自发参与 | 第35-36页 |
4.1.2 地区之间差距明显明显 | 第36-38页 |
4.1.3 地区“青年之声”舆情引导能力不足 | 第38-39页 |
4.2 “青年之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4.2.1 “青年之声”用法复杂 | 第39-41页 |
4.2.2 “青年之声”与其他新媒体的互通性欠缺 | 第41-42页 |
4.2.3 运营监管队伍稳定性和专业性欠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青年之声”--共青团引导网络舆情的新探索 | 第44-50页 |
5.1 完善“青年之声”社交平台的应对措施 | 第44-47页 |
5.1.1 围绕用户需求完善平台建设 | 第44-45页 |
5.1.2 搭建“青年之声”与其他新媒体互通的渠道 | 第45-46页 |
5.1.3 加快建立各级团组织“青年之声”运营与管理人才队伍 | 第46-47页 |
5.2 “青年之声”的发展趋势 | 第47-48页 |
5.2.1 加强宣传扩大“青年之声”知名度 | 第47页 |
5.2.2 围绕时事热点强化舆情引导 | 第47-48页 |
5.3 推进共青团通过“青年之声”引导舆情 | 第48-50页 |
5.3.1 用互联网思维做青年工作 | 第48页 |
5.3.2 将“青年之声”融入共青团改革中 | 第48页 |
5.3.3 增强共青团引导舆情工作的预见性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