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1.1 国家“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要求 | 第11页 |
1.1.2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1.1.3 呼啦圈运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 | 第11-12页 |
1.1.4 呼啦圈运动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身体素质 | 第12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2-13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2.1.2 关于呼啦圈运动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1.3 关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1.4 关于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1.5 关于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创编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2.1 国外关于小学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3 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 | 第21-2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22页 |
3.2.2 访谈法 | 第22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22-23页 |
3.2.4 数据统计法 | 第23页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23-24页 |
3.3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44页 |
4.1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创编的依据 | 第24-25页 |
4.1.1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创编的指导思想 | 第24页 |
4.1.2 呼啦圈操应用于小学大课间的可行性 | 第24-25页 |
4.2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创编的原则 | 第25-28页 |
4.2.1 科学性原则 | 第25-26页 |
4.2.2 安全性原则 | 第26页 |
4.2.3 全面性原则 | 第26页 |
4.2.4 趣味性原则 | 第26-27页 |
4.2.5 针对性原则 | 第27页 |
4.2.6 创新性原则 | 第27页 |
4.2.7 教育性原则 | 第27-28页 |
4.3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创编的方法 | 第28-29页 |
4.3.1 总体构思法 | 第28页 |
4.3.2 分段创编法 | 第28页 |
4.3.3 移植法 | 第28-29页 |
4.3.4 组合创编法 | 第29页 |
4.4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创编的要素 | 第29-31页 |
4.4.1 器材要素 | 第29-30页 |
4.4.2 音乐要素 | 第30页 |
4.4.3 动作要素 | 第30-31页 |
4.4.4 时间要素 | 第31页 |
4.5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创编的注意事项 | 第31-32页 |
4.5.1 注意器材的选择 | 第31页 |
4.5.2 注意动作难度的选择 | 第31页 |
4.5.3 注意区别对待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 第31-32页 |
4.6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成套动作创编 | 第32-41页 |
4.6.1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创编过程 | 第32-34页 |
4.6.2 小学大课间呼啦圈操创编的典型动作及特点 | 第34-41页 |
4.7 呼啦圈操应用到龙门口小学大课间的效果分析 | 第41-44页 |
4.7.1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呼啦圈操的评价 | 第42-43页 |
4.7.2 学生对呼啦圈操的评价 | 第43-44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4-47页 |
5.1 结论 | 第44-45页 |
5.2 建议 | 第45-47页 |
5.2.1 给学校的建议 | 第45页 |
5.2.2 给老师的建议 | 第45-46页 |
5.2.3 给学生的建议 | 第46-4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7 致谢 | 第50-51页 |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9 附件 | 第52-69页 |
附件一 | 第52-53页 |
附件二 | 第53-55页 |
附件三 | 第55-56页 |
附件四 | 第56-69页 |